180元一斤!“昆虫界茅台”,简直是山东人的“鸦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3 05:31 1

摘要:谁能想到,绿化带里蹲着一群戴头灯的人,不是在拍片,也不是抓宝,而是在认真地抓虫子,抓的还是能卖到180元一斤的“知了猴”。

谁能想到,绿化带里蹲着一群戴头灯的人,不是在拍片,也不是抓宝,而是在认真地抓虫子,抓的还是能卖到180元一斤的“知了猴”。

盛夏未尽,夜幕一落,在山东、河南、四川的城市公园和郊区林地,不少家庭打着手电、提着水桶,神情专注地在草丛中找寻一种黑褐色的小虫子:知了猴。

它不仅是季节的美味,也是虫中硬通货。靠它,一晚能赚几百,而它的身价,也从几年前的几十元一路飙到180元/斤,被称为“昆虫界的茅台”。


它是一道山东人从小吃到大的夏日限定,更是属于这一代人的深夜记忆。

01

“比抢特价iPhone的人还多。”

这是最近几个山东网友对夏夜公园的真实描述。

哪怕不是节假日,也能在树下看到成群结队蹲着的人。

他们一手拿矿泉水瓶,一手打着手电筒,脖子上还挂着小镊子。

“抓一个值1块5,50个就是一顿烧烤的钱。”

知了猴,这种在地下蛰伏四五年、只在夏季短暂现身几小时的蝉幼虫,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是不可或缺的夏季小吃。

从烧烤摊到海鲜市场,它的身影频频出现。尤其是近年来,彻夜抓猴成了不少家庭的副业。

据青岛农贸市场摊贩透露,2024年7月中旬,活知了猴收购价已高达110~130元/斤,高峰时甚至冲上180元。“今年真贵,批发价一天一个样。”而在线上,某主打野生知了猴的电商店铺,单只售价在1.5~2元之间,月销上万单。

甚至有家长一边陪娃夜间生物课,一边数着桶里挣了多少钱。“孩子还没分清是昆虫还是甲壳类,已经知道这货值钱了。”

而在这场全民“捕猴行动”中,山东人堪称主力军。

蝉虽小,蛋白质含量却惊人,达到70%以上。传统中医更是将蝉蜕入药,称其能清热镇咳、舒筋通络。而从现代营养角度看,知了猴富含高质量动物蛋白、微量元素,在“低脂高蛋白”的饮食潮流中,自带市场光环。

但真正把它捧上高端食材神坛的,是两个变化:

一是供应锐减。由于城市扩张、绿地减少、环境扰动,知了猴自然出土地带明显缩小。而其生命周期漫长(3~5年),出土时机稍纵即逝,一旦抓空,当年就几乎没有第二波。

二是需求爆炸。在吃播、探店、短视频的推动下,蝉味经济被重新包装为猎奇美食跟本地文化的集合体。不仅本地人蜂拥上阵,外地游客也加入“抓知了猴打卡团”。

知了猴的价格因此水涨船高。

2016年,青岛当地知了猴市场价还在60元/斤;2021年已涨至100元以上;到了2025年,个别地区甚至拍出220元一斤的价格纪录。

一位江苏常州的摊主坦言:“每天限量100斤,来晚了别问有没有。”

就这样,蝉从夏日背景音摇身变成了“地头黄金”。

02

知了猴的价格并非一夜飙升,而是被一整套社会心理慢慢哄抬起来的。

“晚上两小时,赚三百块。”社交平台上,类似标题的分享帖屡屡刷屏。“下班不如去抓猴”“知了猴赛外卖”也成了真实现象。一些短视频主播甚至专职直播“夜间抓猴”,带货蝉蜕和户外装备。

可说到底,真正让山东人动心的,不只是那点“虫子钱”,而是这背后的一口乡愁。

知了猴,是不少山东孩子夏天最鲜明的记忆。那时候,家门口的槐树下、小学边的林子里,一到傍晚就有“抓蝉小分队”出动,拿着瓶子、矿泉水桶,争着抢着找那些刚爬上树干的小家伙。

那是不用手机、不盯作业、不上补课班的年代。没有大人的陪同,只有伙伴们的笑声、蝉鸣、还有一地泥巴和树皮。

如今长大了,城市绿化多了,抓蝉的地儿反而又回来了。于是,年轻人带着孩子去“重走童年路”,成了不少家庭的夏夜安排。

不再是儿时靠眼神和手电摸黑,现在有人用热成像仪、远红外、夜视摄像头锁定目标。还有人在树干缠胶带或布障碍圈“守株待蝉”,提前设陷阱。淘宝上,“知了猴探测器”销量暴涨,带动一批“捕蝉装备周边经济”。

短短几年,一只虫子撑起了草根经济体:有人卖虫,有人卖壳,有人卖设备,还有人靠攻略涨粉变现。

有人调侃:“等几年,这都能上市敲钟了。”

03

虽然知了猴“生如夏花”,生命周期漫长、商业化养殖难度大,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昆虫蛋白”新赛道的潜力股。

近年来,“昆虫养殖”已经成为资本关注焦点之一。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24年中国昆虫蛋白市场规模达80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200亿元。知了猴虽未大规模入局,但其高蛋白属性已引起科研单位关注。

山东、安徽已有高校尝试人工繁殖金蝉幼虫,通过调控温湿度、植被环境、地下土壤模拟,试图打通“虫苗—孵化—采收”的全流程产业链。

此外,也有食品企业悄然行动。某山东食品科技公司2025年6月注册“金蝉蛋白粉”商标,并申请食品新原料许可,准备将其作为高端蛋白饮品添加剂。

不出几年,你或许真能在健身餐中看到“蝉蛋白棒”,或者在便利店买到“金蝉三明治”。

抓知了猴,看起来只是动动手的事,其实也讲究门道。

白天要看天气、看湿度,晚上要选树、选角度。有经验的“老把式”一看土壤松动的地方,就知道这底下有戏。

“这片树林,我十几年前来抓过,那时候地里一挖一堆。”一位带孩子来抓猴的家长感慨。

而更多的家庭,把这事当作“夏季传统活动”:孩子拿着手电跑前跑后,大人提着桶收工,抓不到也没关系,找到几个壳也高兴半天。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晒出全家“捕猴图”,评论区一水都是“爷青回”。不少“北漂”“沪漂”山东人,也在北京、上海的公园里重现“家乡操作”,甚至组建了“捕知了猴交流群”。

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食材,而是一种文化传承。

所以,每年蝉鸣响起,知了猴破土那一刻,山东人也跟着回到了那个儿时的童年。

来源:毒舌科技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