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金融服务类投诉比重上升!中消协揭秘“先学后付”套路|金融曝光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19:51 1

摘要:实际上,这些零基础高薪技能培训背后暗藏“培训贷”陷阱。8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揭秘“先学后付”套路。

“零基础高薪就业”“快速变现兼职”“学习好声音变现”......类似的广告充斥在各类社交平台。

实际上,这些零基础高薪技能培训背后暗藏“培训贷”陷阱。8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揭秘“先学后付”套路。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当前,部分技能培训机构以“零基础高薪兼职”等为噱头,通过虚假宣传、诱导贷款等手段吸引消费者报名,引发大量消费纠纷。“先学后付”实为诱导贷款。机构鼓吹“先学后付”“兼职还贷”等概念,实质上诱导消费者办理分期贷款。一些消费者签约时,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了贷款申请。

上半年金融服务类投诉比重上升

中消协揭秘“先学后付”套路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95971件,同比增长27.23%。

根据2025年上半年服务大类投诉数据,互联网服务类,生活及社会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销售服务类,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居于前五位。金融服务类投诉量为7564件,保险服务类投诉量为3003件。

(图源:中国消费者协会)

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金融服务类投诉比重大幅上升,由0.24%升至0.76%。

报告同时还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投诉热点分析及典型案例。其中,涉金融类案例揭秘了“先学后付”诱导贷款的套路。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当前,部分技能培训机构以“零基础高薪兼职”等为噱头,通过虚假宣传、诱导贷款等手段吸引消费者报名,引发大量消费纠纷。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相关机构通过信息流广告、社交媒体发帖、校园平台发布动态等方式,以“零基础学原画”“学习好声音变现”等名义进行宣传,宣称完成课程后可获得“保底订单”“高薪兼职”等收入保障,甚至伪造兼职收益截图,诱导消费者(多为在校大学生)报名。

报名后,机构鼓吹“先学后付”“兼职还贷”等概念,实质上诱导消费者办理分期贷款。一些消费者签约时,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了贷款申请。

此外,课程内容良莠不齐,合同内容模糊、退课设置不合理。在签订合同时,相关机构有意模糊合同条款细节,未明确告知退费条件。部分消费者在发现课程质量差或与宣传不符后提出解除合同,却被要求承担高额违约金,维权难度大。

“先学后付”保证赚钱?

小心“先贷后坑”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案例披露,2025年4月29日,张女士通过消协315平台投诉福建某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张女士称自己是在校大学生,2025年4月7日在兼职平台看到成都某教育有限公司的高薪兼职广告,总学费8880元,报名费100元,剩下的费用选择分期付款,并且该机构承诺可以随时退课,还款没有任何压力,不需要用到自己的钱,可以利用课程所教内容边做兼职边还学费,并且发了大量接单打款截图,说可以边学边接单,一个月可以赚1000元到2000元。

张女士称投诉时已经快到一个月了没有挣到任何钱,当向机构提出退课时,该机构要求其支付20%的违约金。张女士投诉要求解除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金融曝光台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先学后付”,相关投诉共有18257条。

一名学生投诉保定燃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夸大宣传”。该学生表示,机构首先以“先学后付”、“接单赚高薪兼职”来诱导分期付款,诱骗其使用贷款产品或服务费分期支付工具购买各种PPT网课。其次,先前虚假承诺无法兑现,宣传招收时承诺如果后期没有进入接单群可以全部退钱,但后续并没有实现。

另一名投诉者投诉徐州维凯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称,该机构在抖音平台以兼职为噱头欺骗消费者。机构先以免费培训方式诱导其听公开课,上课后多次提议购买课程,用话术诱导其支付定金后,进一步引导其分期付款6600元购买其进阶班课程。

“话术及图片引导消费者购买该课程可以兼职,机构会分发任务,获得报酬。课程存在录播,老师水平不知,助教对接学生。”该名投诉者表示,直到上网看到网上有相同话术,诱导消费者分期贷款购买课程,才意识到被骗。

(图源:黑猫投诉)

事实上,“先学后付”的套路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近年来监管部门曾发文提示消费者警惕“培训贷”陷阱。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称,近年来,一些不法机构瞄准教培商机,以“高薪”“保障就业”为幌子,诱导消费者签下“培训贷”合同以支付高额培训费用。这些所谓的“培训贷”是以消费者名义向网贷平台申请的分期贷款,即使消费者退出培训,仍要偿还贷款及其高额利息。比如,李女士报名了一家机构承诺的“高薪就业班培训”,并在其诱导下办理了“培训贷”。培训开始后,李女士发现课程极不专业,也没有提供相应职位,而机构还在不断向她推荐价格更高的“进阶课程”。

山东监管局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培训贷”陷阱往往有以下表现形式:

一、虚假承诺。不法培训机构常通过发布“包找工作”“先学后付”“边学边付”等虚假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其课程。

二、捆绑贷款。在消费者报名时,未经充分告知或明示“培训贷”合同条款,便擅自将其与其他网贷平台绑定,办理高额贷款。

三、高额费用与隐性消费。除了报名费用外,还可能存在教材费、考试费、证书费等额外项目,这些费用在报名时往往不会明确告知,导致消费者最终支付远超预期。

此外,为推动商业银行加强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提到,商业银行及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应当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规范营销宣传行为,遵守国家有关网络营销管理规定。

金监总局要求,商业银行及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应当向借款人充分披露相关关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贷款主体、年化贷款利率、增信服务机构、增信服务费率、年化综合融资成本、贷款违约后可能产生的各项息费等。同时明确,除已披露的息费项目外,不再向借款人收取其他费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