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770例,广州65例,东莞、中山各11例,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阳江、云浮各1例。
☞
咨询问政权威回复:容e说
☜
8月3日
广东省疾控局发布
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
(2025年7月27日-8月2日)
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770例,广州65例,东莞、中山各11例,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阳江、云浮各1例。
需要警惕的是:疫情已出现外溢。澳门已报告接获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均有佛山旅居史。香港发现首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患者为12岁男童。
日前
广东佛山“三水发布”发布
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告知书
内容如下: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药可治!感染后可能出现持续高烧(39℃以上)、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会发展为慢性病痛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
“前一晚吃完烤肉,第二天关节突然疼得厉害,我还以为是痛风。”
广东省佛山市民陆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本轮基孔肯雅热疫情中“中招”。
他起初以为只是痛风不适,直到全身红疹蔓延、手腕痛得无法握杯,才意识到问题。在医院,医生告诉他,这种由“花蚊子”(伊蚊)传播的病毒,名叫“基孔肯雅病毒”。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会人传人吗?和登革热有何不同?如何防?针对以上问题,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所专家作出了解答。
0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所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是由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是3至7天。被叮咬人群中约20%至30%会发病,多数人症状轻且可自愈。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而最典型的“腕关节受压剧痛”,常让患者痛到无法自主穿衣。
02 基孔肯雅热是否“人传人”
为何要隔离感染者?
国家疾控专家在发布会上强调,“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人传人。”不过确诊患者仍需住院防蚊隔离,建议定点医院专门加装防蚊纱窗、配备蚊帐。这是切断蚊媒传播链的关键。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所专家解释:“患者发病后1周内血液中病毒载量最高,此时若被蚊子叮咬,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2-10天,再叮咬健康人即可传播。隔离不是防人传人,而是防‘蚊传人’。”
数据显示,伊蚊在30℃以上适宜条件下,最快7天可完成从卵到成虫的发育,一只携带病毒的蚊子可叮咬多人,这也是本次疫情短期内扩散的重要原因。
03 如何区分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
“像被人用锤子砸过关节!”佛山市民陆先生回忆发病经历时仍心有余悸。
高烧39℃、关节剧痛与皮疹的“基孔肯雅三联征”症状,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特点。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所专家进一步表示,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症状相似,常被混淆。两者都是通过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登革热“危险更大”。
登革热的危险在于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而基孔肯雅热虽然较少危及生命,但其标志性的关节剧痛往往更持久。
04 哪些人群需要重点防范?
尽管目前病例为轻症,但专家特别警示,新生儿、老人、慢病患者等三类人群仍需高度警惕重症风险。
原因在于对于新生儿,若母亲分娩时处于病毒血症期,病毒可通过产道传播,感染后易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引发病毒性关节炎、肺炎;
对于慢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延迟,加重关节病变风险。
05 如何清除花盆里积水
藏着的“造蚊工厂”?
疾控部门发出倡议:“每日三分钟清除积水”,尤其关注家中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水生植物等蚊虫滋生地,积水容器需倒置或加盖,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怀疑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应及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医生“蚊虫叮咬史+疫区旅居史”。
预防基孔肯雅热
一图说清↓
转发提醒
内容来源 | 综合新华社、广东省疾控局、三水发布、深圳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普中国等
编辑 | 张萌萌
校对 | 许鹏锋
审核 | 刘亚
来源:句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