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日,城阳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感受身边变化,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主要围绕城阳区文体生活领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发布。城阳区旅游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吕光轩,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玉明,城阳区博物馆负责人王瑶,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群
8月7日,城阳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感受身边变化,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主要围绕城阳区文体生活领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发布。城阳区旅游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吕光轩,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玉明,城阳区博物馆负责人王瑶,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群众体育科负责人赵新鹏出席本次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城阳区旅游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吕光轩
今年以来,为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文化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城阳区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开展优化提升文化设施、丰富拓展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服务模式三大举措,不断增强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推进设施提升,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
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制定《城阳区2025年公共文化领域年度提升攻坚行动工作方案》,持续健全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城阳街道城阳村社区等5处入选省“四季村晚”示范点,数量全市第一。
文化空间优化提升。立足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高质量完成2处城市书房建设;“青岛明月山海间夜经济文旅街区”获长三角及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优秀案例奖”,为全市唯一。馆校共建成效显著。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举办“立己达人 善而不居——杨鸿森 董千睿伉俪拟捐赠藏品展”“俑笑千年——北朝邺城陶俑艺术特展”,共接待观众4万余人次,团体观众100余个,提供免费公益讲解200余场;深入入中小学校园开展“探寻历史 ‘不其’而遇”——博物馆进校园宣讲活动70余场,覆盖师生3万余人,“不其”而遇——城阳区馆校融合文博大课堂获评省博物馆社会教育优胜案例,为全市唯一。
二、丰富内容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全区广泛开展戏曲进乡村、潮邻嘉年华、小戏小剧展演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把高质量文艺体验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开办非遗夏令营公益培训班,共设泥塑、盘扣、布老虎等8个门类,培训学生近1500人次,让传统文化以可感可知的方式浸润童心;联合大剧院推出文化惠民公益票,相继推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专场演出”“现代京剧折子戏”等活动,累计发放公益票2000余张。
品牌活动有声有色。相继举办第三十届民间艺术展演、城阳区“戏聚共赏”文化季、青岛2025非遗节暨城阳区流亭胡峄阳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累计吸引超20万人次参与;引进社会力量以合作举办、公益服务等形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与活动,成功举办青岛市第四届连环画交流会,引入中国合唱协会第十八届合唱节等,丰富市民生活,拉动文旅消费。非遗传承活力焕发。红岛渔歌、流亭卤水豆腐制作技艺等10个项目入选青岛市第七批非遗名录。“胡峄阳文化节探索民间传说传播新途径”获评全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创新实践项目,“周氏流亭猪蹄”入选山东百种非遗美食,“古法箜篌演奏技艺”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精准度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强化供需对接、了解群众诉求,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发布重点公共文化活动电子菜单,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把文化声音有效传递到每家每户;区图书馆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累计为读者“定制”图书2000余册,实现“供需无缝对接”。智慧服务效能跃升。加强线上文化供给,举办丰富多彩的“云上”文化服务活动,区图书馆“书香城阳”云平台整合电子书刊20万册、视听资源3万余项、特色数据库3个,注册量、访问量、下载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41%、15%。文艺团队蓬勃发展。加大对广场舞、合唱等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的扶持引导,重点打造扎根基层、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文化队伍,成功举办城阳区2025年广场舞大赛选拔艺术精品,连续五年斩获青岛市广场舞大赛一等奖。
下一步,城阳区持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惠民工程,以更富创意的活动、更具温度的服务、更具活力的生态,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李玉明
城阳区秉承“活力城阳,运动在身边”的工作理念,建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办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把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荣获首批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10余项国字号荣誉,体育已成为城阳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完善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
一是统筹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坚持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山头公园和河道沿岸整治、旧村改造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累计投入百亿元建成体育运动公园47处、登山路径400余公里、健身步道120余公里、各种球类场地260余处,街道、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今年,将加大对超出使用年限的健身设施更新和投入力度,计划新建更新运动公园4处、对外开放学校场地1处、“三大球”场地10处、健身路径20处,改造体育场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提升“8分钟健身圈”和“15分钟足球圈”。
二是加强场地设施管理。借助青岛市全民健身一张图,利用“互联网+体育”模式,适时掌握全民健身设施使用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维修、保养和更新等措施,实现体育设施网上一键报修。建立全民健身设施巡检机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对全区9000余件健身器材、300余处球场设施进行巡检和保养,确保全民健身设施正常使用。
二、开展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
一是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3周年主题活动,承办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片区骑行大赛、青岛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举办第二十四届市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全民联赛”“村BA”“村超”等本土特色赛事活动。目前全区举办赛事活动已超2000场次,营造了“周周有精彩、月月有亮点”的浓厚健身氛围。其中,“村BA”比赛创新办赛形式,以赛事联动农文旅商,充分结合本土特色,吸引全区218个社区、2700余名球员参赛,赛事话题两次荣登微博同城热搜榜,阅读量超1800万,引流超百万人次,8月份将举办城阳区“全民联赛”“村BA”“村超”总决赛。
二是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举办中超联赛、中国足协杯青岛海牛11个主场比赛,场均2万人观赛。与山东省羽毛球运动协会合作,举办2025年VICTOR双塔杯羽毛球公开赛青岛“凯撒仁洲”杯。同时,与教育部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等多项“国字号”赛事。与中国足球协会合作,举办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重点城市男子U14组青岛赛区第二阶段、2025年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重点城市男子U15组青岛赛区第一阶段、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U21联赛,实现市民在家门口观看全国性、高水平体育比赛的愿望。八月份将迎来2025赛季中超联赛青岛海牛主场三场赛事,以及第十九届“斯帝卡杯”乒乓球巡回赛等一系列精彩体育赛事。
三、丰富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
一是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推进第二处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工作,配合市体育局做好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测试人群达到600人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稳步提升。9月份将举办5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训人员300余人,持续提高体育骨干数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健身指导活动,推出并发布“小动作 大健康”科学健身宣传视频30个(全年计划推出50个),在12个社区开展体卫融合试点工作,围绕全民健身健康宣讲、科学健身指导、慢性疾病防控等方面,构建五位一体运动促进健康管理模式,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二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坚持党建引领,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扩大体育社会组织覆盖率,实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新提升。依托各体育社会组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广泛组织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承办省第五届健步球全国邀请赛、省“百千万”篮球、乒乓球、象棋三大赛、省乡村拔河赛、省村足球赛、省街舞公开赛、市羽毛球联赛、区第一届毽球比赛、区全民联赛足球赛等各类赛事10余项,进一步彰显体育社会组织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
四、发挥全民健身综合效应
一是竞技体育实力彰显。全区累计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近千人,164人入选省级以上运动队,78人次进入各级国家队。6人参加奥运会;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获得3金;第十四届全运会获得6金5银1铜,参加人数、奖牌总数全市第一,受到省体育局通报表扬;第二十五届省运会周期输送225人,获得93金54银42铜,金牌数、奖牌数全市第一,为青岛市夺得全省第一作出重要贡献;正在进行的第六届市运会,我区在皮划赛艇、武术套路、摔跤等多个传统优势项目持续保持全市第一。荣获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少儿撑杆跳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是体育消费利民惠民。坚持把赛事经济作为提振体育消费、赋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深入践行“体育+”融合发展理念,以“服务提质增效”为主线,以“赛事引流赋能”为突破口,创新提出打造球迷友好城市品牌。今年以来,我们联合特色产品企业、非遗企业、汽车销售企业及青岛进出口商品消费中心,开展“乐购城阳·燃享中超”主题消费季活动。组织优质住宿、餐饮企业推出含专属折扣、免费寄存等增值服务的“观赛大礼包”,统筹各大体育场馆周边商业街区,开展“看球赛、赏非遗”文化市集、国际咖啡节等系列活动形成“赛事+文旅+消费”闭环体系。近期,我们还组织20多家体育用品和体育培训商家,参加青岛市体育消费券活动,市民下载云闪付APP,实名注册并绑定境内发行的银联实体卡即可参与活动,最高可享受满1000减300。
下步,城阳区将持续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多元化全民健身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赛事活动和健身指导,全方位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质量和水平,让群众健身意识更强、体质状况更优、身体更加健康。
大众网提问:城阳区博物馆今年暑假举办了《俑笑千年——北朝邺城陶俑艺术特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展览的具体情况和区博物馆近期的相关工作?
城阳区博物馆负责人 王瑶
7月9日,由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城阳区博物馆承办的原创展览“俑笑千年——北朝邺城陶俑艺术特展”在城阳区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及相关活动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展览亮点突出,服务优化升级。邺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是当时北方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繁华大都市,曾以“北中国心脏”之姿跃动四百余年。1988年,邺城遗址(今河北临漳)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1年,它跻身“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本次《俑笑千年——北朝邺城陶俑艺术特展》精选106套192件北朝陶俑展品,包括胡人俑、仕女俑、仪卫俑等多种类型。展览通过“城池浮沉”“丝路金声”“风华熔铸”三大主题单元,生动再现了邺城作为北朝重要都城所展现出的多元文化交融盛景,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窗口。展厅使用强烈的色彩对比,配合灯光与造型装置,设置了多处打卡拍照点,全方位渲染了展览的艺术氛围。展览期间每天进行两场免费讲解,市民携带身份证件可免预约参观,展览将于8月31日闭幕,欢迎感兴趣的广大市民前来观展。
二是宣传矩阵联动发力,研学志愿协同育人。城阳区博物馆充分利用博物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及时发布展览及社教活动相关的信息通知。前期招募的30名志愿讲解员已到岗服务,“城博志愿红·小小志愿者”也已成为我馆一张亮丽的名片。区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目前已建立完善的“初筛+专业培训+实践考核”机制,累计招募并培养了60余名志愿者。志愿者年均参与服务超过100场次,服务时长累计超1000小时。
三是文创产品蓄势待发,文化消费焕发活力。目前,城阳区博物馆正全力打造博物馆特色文创产品,围绕馆藏特色和临展主题,将在博物馆二层精心打造集展示、销售、体验、研学、互动于一体的“城博文创”运营展示中心。文创中心将于8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行,届时将有三大系列21个种类40余款文创产品进行展示售卖,成为游客参观后的重要“文化消费驿站”和互动空间。
城阳区博物馆将不断深化“展览+教育+文创”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时代光彩。
城阳融媒提问:刚才发布中提到,城阳区文旅局会面向基层社区开展文化演出配送,能具体介绍一下工作开展情况吗?
今年以来,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广泛开展戏曲进乡村、潮邻嘉年华、小戏小剧展演等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把高质量文艺体验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一是建立多层次供给体系。面向不同群体深入开展菜单式活动配送,文化供给内容更加丰富,文化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实现了文化惠民的“精准供给”。如,面向商住小区,举办潮邻嘉年华活动160场,创新设置以“潮音派对”街头音乐会、“不其古韵”艺术雅集、“美得城阳”非遗集市、潮生活艺课堂等,吸引广大居民参加;面向行政村,扎实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活动56场,遴选专业院团,不间断将优秀剧目送到乡村小院、田间地头,以“小戏剧”搭建乡村文化振兴“大舞台”。
二是注重打造文艺精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推动优质文化“产品化”,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常展常演、巡展巡演。各类演出团队和社区文化队伍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域特色文化、齐鲁历史文化等主题,组织编创了一大批题材多样、内容接地气的原创节目,涵盖小戏、小剧、小品、歌舞、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了“群众演给群众看”。
三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各类活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戏曲、非遗、民俗民风等传统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举办非遗夏令营公益培训班,开设8个门类12期课程,惠及近 1500人次少年儿童,以多彩非遗体验点亮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组织区内优秀非遗项目深入各基层社区开展研学体验、非遗集市等活动,让非遗从“博物馆展柜”走进“百姓生活圈”。
半岛都市报提问:刚刚对城阳区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情况进行了介绍,请问我区在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有哪些举措?
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群众体育科负责人 赵新鹏
城阳区高度重视,把体育作为民生要事、民生工程,持之以恒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累计投入百亿元,建成运动公园47处、登山步道400公里、健走步道120公里、骑行道100公里,“三大球”场地1238块,每万人拥有10块以上,街道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100%,在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保持在4平方米左右。
一是结合山头公园、河道沿岸整治,在毛公山、白云山、驼船山、女姑山、丹山新建登山步道约15公里、球类场地10片、健身广场11处、健身路径46组;在五水绕城项目新建健走步道20公里、自行车道10公里、健身路径200余组,促进区域内健走步道、沿河步道、城市绿道互联互通。二是结合城市更新、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城市的“金角银边”及高架桥下等方便居民出入、环境适合地段,新建3处运动公园,89片笼式场地、350组健身路径、151件智能健身器材,更新球类场地和塑胶跑道地面20处,充分挖掘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三是建立公共健身设施更新、巡检和维护长效机制,2022年开始,将超出使用期限的健身器材更新列入区重点项目予以推进,投入1200万元更新健身器材4600余件,同步建立长效机制,根据体育设施使用年限列入更新计划,消除安全隐患。
城阳融媒提问:作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区在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我区体育赛事活动主要包括高端赛事、群众赛事和体育社会组织举办的赛事等三个方面。
高端赛事层面,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搭建专业品牌赛事体系,圆满承办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全省范围内首次承办的国际足联A类赛事)、中超联赛、中国足协杯、东亚足联U15男足锦标赛、虹桥杯·美洲队中国行国际足球友谊赛等专业赛事;今年7月,我区与教育部学体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围绕体育赛事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运动项目普及三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争取到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等多项“国字号”赛事落户我区,每年举办国际国家级赛事活动达到20余项。
群众赛事层面,坚持办好群众身边赛事活动,9次承办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开幕式、4次举办青岛白沙河全程马拉松接力赛、连续举办24届市民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荣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运动一起赢》节目,创新举办城阳区“全民联赛”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系列赛事活动,“村BA”“村超”比赛联动农文旅商引流超百万人次,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年均50余项、超过2000场次。全区经常参加锻炼人口占比达到61%以上。
体育社会组织层面,持续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扩大体育协会覆盖率,全区单项体育协会达到45家,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生力军作用,依托各体育协会,广泛组织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高标准、严要求办好2025年山东省第五届健步球全国邀请赛、2025年省“百千万”篮球、乒乓球、象棋三大赛、省乡村拔河赛、省村足球赛、省街舞公开赛、市羽毛球联赛、区中韩足球交流赛、区第一届毽球比赛、“皓汉物流杯”区羽毛球协会第一届会员大奖赛、区第一届“乒协杯”乒乓球混合团体赛、区全民联赛足球赛等比赛,动员、辐射、带动群众健身预计近60万人。
来源:青岛城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