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口同声】立秋:在沂蒙大地感知时序的温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1:11 1

摘要:当沂河的晨雾里终于裹进一丝清冽,当蒙山深处的蝉鸣添了几分倦怠,临沂人便知,立秋已踩着沂蒙山区的石阶翩然而至。立秋于临沂而言,从不是日历上冰冷的数字,而是浸润在山水间、融解在烟火里的生活刻度,藏着老区人对天地的敬畏,对日子的热忱。

当沂河的晨雾里终于裹进一丝清冽,当蒙山深处的蝉鸣添了几分倦怠,临沂人便知,立秋已踩着沂蒙山区的石阶翩然而至。立秋于临沂而言,从不是日历上冰冷的数字,而是浸润在山水间、融解在烟火里的生活刻度,藏着老区人对天地的敬畏,对日子的热忱。

沂蒙剪纸艺术版立秋(图片来源于网络)

立秋的临沂,山水间藏着最生动的物候密码。沂蒙山区的酸枣树开始沉甸甸地挂果,青黄相间的果子在风里摇晃,像一串串未成熟的小灯笼;沭河岸的芦苇褪去了盛夏的苍绿,叶尖悄悄染上浅褐,风过时的沙沙声也比往日厚重几分。最妙的是清晨的田埂,露水不再是盛夏那种黏手的湿热,落在玉米叶上凝成剔透的珠,太阳一晒便化作轻烟散去——老农们见了就知道,"该给棒子追肥了,这露水汽正养庄稼"。这些山野间的细微变化,是立秋写给临沂的自然家书,只有读懂的人,才能抓住秋收的先机。

节气里的烟火,总在临沂的街巷市集里最浓。立秋这天,早市的西瓜摊前总排着长队,"啃秋"的习俗在老区从未淡去。大爷大妈们专挑纹路深、蒂部紧实的瓜,说"这时候的西瓜,甜里带点沙,啃下去,一夏天的火气就都顺了"。而在蒙阴的果园里,果农们会摘下头茬秋桃,用草绳串成串挂在屋檐下,"吃了秋桃,冬天不闹"的老话,一辈辈传到今天。更热闹的是农家院落,晒匾里开始铺陈新收的绿豆、红豆,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主妇们边翻晒边念叨:"立秋晒秋粮,来年粮仓满"。这些带着泥土气的习俗,让节气有了温度,让日子有了盼头。

立秋于临沂,更是农事节奏的转捩点。沂蒙老区的庄稼人最懂"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的道理,他们不会急着收割,而是趁着"秋老虎"的余威,给谷子、高粱最后一次追肥,给果树疏掉多余的枝丫。在平邑的金银花田里,农户们带着露水采摘最后一茬花,"立秋采的花,晒干了最入药"。这种顺应时节的从容,是老区人数代积累的生存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力,什么时候该沉淀,就像沂蒙精神里的坚韧,从不是蛮干,而是顺势而为的笃定。

如今的临沂,高楼拔地而起,产业迭代升级,但立秋的印记从未淡去。物流园区的货车司机出发前,会多带一件外套,"早晚跑高速,风里有秋凉";电商主播们会在镜头前捧出蒙阴蜜桃、莒南板栗,"立秋的果子,带着山泉水的甜";就连写字楼里的年轻人,也会在午休时买一块烤地瓜,"秋天的第一口甜,得从老家的味道开始"。

立秋于临沂,是山水的信使,是生活的仪式,是农耕文明的基因延续。它提醒着这座城市:无论走得多快,总要记得听听自然的节奏;无论发展得多现代,总要有份对天地时序的敬畏。就像沂河的水,四季流转却初心不改,立秋不过是又一个温柔的节点,让临沂在时序里,继续把日子过成诗。(今日头条·歆宝儿要开心)

来源:艺术在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