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放弃造车:“马里亚纳” 之痛后的理智抉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5:29 1

摘要:在科技行业,跨界造车似乎成了一股难以抵挡的热潮,众多企业纷纷投身其中,试图在这片新兴领域分一杯羹。然而,8 月 5 日,OPPO 首席产品官、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在公司的 2026 届校招直播中明确表态:OPPO 没有造车计划。

在科技行业,跨界造车似乎成了一股难以抵挡的热潮,众多企业纷纷投身其中,试图在这片新兴领域分一杯羹。然而,8 月 5 日,OPPO 首席产品官、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在公司的 2026 届校招直播中明确表态:OPPO 没有造车计划。

回溯过往,2021 年 4 月便有风声传出 OPPO 在筹备造车,创始人陈明永也被曝在产业链资源和人才方面展开摸底、

调研。但在 2022 年,陈明永就曾回应,智能车、电动汽车虽为未来转型方向,但当时 OPPO 在其中能发挥的价值有限,现阶段并未察觉到造车的必要性。如今,刘作虎再次强调,车市的火热与 OPPO 目前业务选择的逻辑和原则并不相符,OPPO 会谨慎评估自身在产业中的角色与所能提供的价值。

其实,OPPO 内部的 “造芯之殇”—— 马里亚纳计划,或许是其坚决不造车的重要导火索。2019 年,OPPO 以破竹之势开启 “马里亚纳计划”,成立哲库科技,目标直指芯片自研领域,誓言要在三年内投入 500 亿元研发资金,展现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彼时,创始人陈明永将自研芯片的艰难比作穿越 “马里亚纳海沟”,足见其对该计划困难程度的清醒认知。

起初,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21 年年底,OPPO 成功发布首款自研芯片 —— 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这颗针对影像优化的专用 NPU 芯片,成为全球首创,让 OPPO 在芯片领域初露锋芒。次年年底,蓝牙音频芯片马里亚纳 Y 也高调问世,进一步夯实了 OPPO 在芯片研发上的成果,哲库科技更是被业内视作有望成为中国第二个 “海思” 的潜力股。

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全球经济的动荡、手机行业的持续低迷,让 OPPO 的营收未能达到预期,难以支撑芯片业务这一 “吞金巨兽”。

2023 年 5 月 12 日,OPPO 不得不忍痛按下暂停键,宣布关停哲库,终止芯片自研业务。这一决定犹如晴天霹雳,让无数人惊愕不已。哲库科技从成立时的雄心勃勃,汇聚全球芯片人才,发展到拥有 3000 多人的规模,却在短短几年间折戟沉沙。

哲库的关停,暴露出 OPPO 内部诸多问题。一方面,高昂的研发成本让公司不堪重负。从正版设计软件、IP 授权,到芯片流片和量产,每一步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网传哲库单次流片成本就高达亿元,再加上高薪聘请的大量专业人才,人员成本同样不菲。有估算称,哲库几年间的投入约达 100 亿元。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管理也矛盾重重。哲库团队成员大多来自高通、联发科、紫光展锐等不同芯片公司,多元的背景虽然带来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但也导致内部难以形成统一文化,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面对问题时各方意见难以协调一致。

若此时 OPPO 贸然涉足造车领域,无疑将陷入两难的困境。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相比,研发周期更长、资金需求更庞大、技术复杂度更高。一辆汽车从概念设计到最终量产上市,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期间要在底盘、动力系统、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多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度研发,这对于刚经历芯片业务重创、财务压力犹存的 OPPO 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车机系统方面,虽然 OPPO 早在 2019 年就开始探索相关方案,推出了 OPPO Carlink,试图通过与车企合作,解决车机软件体验碎片化的问题,但这与真正下场造车有着天壤之别。造车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还涉及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渠道建设等多个复杂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让企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此前,OPPO 中国区总裁刘波也曾提及 “不造车” 的缘由,他强调 OPPO 应聚焦核心业务,如手机、耳机、Pad、手表等,这些业务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下,OPPO 的当务之急是修复因芯片业务受挫而受损的内部生态,重新整合资源,稳固在手机及周边产品市场的地位,而非贸然踏入造车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

来源:咫尺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