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中国为啥不趁着俄乌打仗、欧美腾不出手时收复台湾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3:31 1

摘要:一份来自于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7月的亚太安全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对台海局势的关注度在过去两年内飙升了近38%。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追踪机构TechInsights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高科技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流通量依旧维持在高位。

一份来自于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7月的亚太安全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对台海局势的关注度在过去两年内飙升了近38%。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追踪机构TechInsights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高科技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流通量依旧维持在高位。

就在许多舆论场上还在猜测“中方会不会趁西方深陷泥潭时武统台湾”的时候,现实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为什么中国明明有充足的军事实力,却始终没有选择在俄乌冲突期间对台动手?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7月公布最新军费数据,2025财年美军预算已突破826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背后,是全球地缘安全格局的持续绷紧,俄乌战争已拖入第三年,欧美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累计超过1200亿美元。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陷入持久消耗战,北约不得不分散大量资源,欧美媒体和智库频繁发出“台海风险窗口期”的警告。

中国的军力发展并未因外部环境而放缓。解放军2025年的年度国防预算达到1.63万亿元人民币,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系统的多轮调试,歼-20战机数量在亚太地区独步一时。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常态化部署、火箭军的新型隐身发射井,以及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度提升,都极大增强了解放军的综合威慑力。

但与外界想象不同,台海的现实不是一场随时可以“掀桌子”的博弈。数据揭示,上半年,台湾出口大陆的半导体相关产品依然同比增长4.3%,两岸供应链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全球顶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7月发布的报告中警告:若台积电产线因战争中断三周,全球半导体市场将损失约450亿美元,全球科技股市有可能同步暴跌。

中国官方对台政策的底线极为清晰:绝不让台海局势失控,更不会让岛内高科技产业毁于一旦。8月,台南台积电3纳米晶圆厂刚刚完成最新一轮设备升级,核心设备依旧依赖荷兰ASML的高端光刻机,而这些机器运输线必须途经马六甲海峡。新竹-深圳-上海的高科技供应链依然保持高密度流转,任何冲突都意味着巨大的全球产业链断裂风险。

两岸关系并非冰冷对峙。澎湃新闻7月实地调查显示,金门附近海域,大陆海警船常态化巡航已三个月,岛内股市却逆势上涨12%。岛内不少高科技企业主动寻求与大陆电商直播合作,上半年,通过ECFA早收清单的贸易让利已超30亿美元。两岸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依旧频繁,台积电宿舍里依然挂着“两岸一家亲”的横幅。

军事层面看,3月“海峡雷霆”演习,解放军在东南沿海的高强度联合演练吸引了全球目光。多家国际智库分析,解放军歼-20总数已超过日本自卫队全部战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帕帕罗在7月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中方电磁炮测试将关岛以东大片海域划为禁航区,美方压力陡增。

但真实的台海形势远非“剑拔弩张”。台湾所谓“雄风”导弹试射失败率高达70%,反映岛内军事体系的掣肘。更多迹象显示,岛内舆论对“兵凶战危”并无共识。大陆方面清楚,打烂台积电等产业链不仅无法实现国家利益,反而会拖累华为、中芯国际等大陆高科技企业的全球布局。

与台海相比,2025年南海局势同样复杂。越南、菲律宾等国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非法占据部分南海岛礁,菲律宾仁爱礁问题尤为突出。2023年8月,中国海警用水炮驱离菲律宾补给船。2024年6月17日,中国海警首次登船检查、没收菲律宾物资,避免直接摩擦升级。

今年1月,美菲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美国海军加强巡航。7月,菲律宾补给船再闯仁爱礁,中国海警舰艇多次围拢示意退离。国际法庭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未能提供切实解决方案,南海的“灰色地带”博弈持续存在。

中国对南海的策略极为耐心。一季度,中国对东盟贸易总额已突破3.5万亿元,RCEP生效后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新加坡、越南等国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持续提升。中国通过经济合作稳住东盟,降低了美方在南海制造危机的空间。外交部在6月公开表态,南海局势总体平静,敦促G7国家不要蓄意炒作。

中国在南海的“点到为止”操作,既展示了必要的强硬,又始终避免局势失控。军事上,解放军南部战区的常态化巡航已成为区域常态,东风-26等中远程导弹持续部署,北斗系统为南海全域提供高精度支持。经济上,RCEP及“一带一路”合作正在不断巩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

许多外部观察者难以理解中国为何“按兵不动”,但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来看,这其实是最高级的战略定力。德国统一用了45年,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世界三十年,如今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与大国竞争的关键窗口期。

中国的总体战略是:通过经济、外交、军事多管齐下,稳步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不被外部诱导突破底线。全球产业链重构大潮涌动,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创新高,RCEP成员国投资回报普遍提升。日本、韩国的高科技产业也对中国市场依赖度加深。

美国印太战略持续加码,7月美舰例行巡航,解放军海警全程监控,彼此保持克制。菲律宾仁爱礁事件多次擦边,始终未酿成大规模冲突。外交部表态“南海热而不爆”,反映的是中国对危机管理的高超能力。

台海方面,3月、6月多次联合演习,展示了大陆掌控局势的能力。赖清德当局与美合作加强,解放军则持续在台海周边保持高压态势,但始终未越过红线。美国持续军售台湾,但岛内对“兵凶战危”警觉度有限,大陆经济对台投资持续增长。

8月,回望过去三年,世界并没有看到“台海战争”爆发。中国没有趁俄乌冲突、欧美分身乏术时贸然动手,而是在战略、经济、科技、外交多维度持续积累优势。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东盟经济圈的扩张、南海的危机管控、台海的动态平衡,构成了中国大棋局中的关键落子。

未来,台海局势依然复杂,风险依然存在。但中国的战略定力和现实利益决定了,“统一”绝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耐力赛。用经济、科技、产业链、外交、军事等多重手段,逐步削弱对手空间,巩固自身优势,才是中国最深远的布局。

参考资料:

海峡导报:2025-08-06 15:08:台湾内忧外患仍执意推“大罢免”,许淑华批赖清德:像开船撞冰山

来源:沈百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