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曾是第五代导演领军人陈凯歌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一位出身名门、才情斐然的知识女性。
“人这一生,总要为自己活一次。”——题记
她曾是第五代导演领军人陈凯歌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一位出身名门、才情斐然的知识女性。
她从北影洗印厂的小职工,一跃成为全球化工巨头杜邦的科学家与亚太区总裁。
她的人生,虽始于一段不被看好的婚姻,却终点在一片绽放自我、自由掌控的广阔天地。
她叫孙加林。
很多人记住了陈凯歌与陈红、与洪晃的情感故事,却忽略了他曾有一段长达十年的婚姻。
这个陪他度过人生最艰难时期的女人,后来,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那么,当年被“陈凯歌”抛下的她,后来过得怎样?
今天,我们要讲的,正是这个“消失在娱乐八卦之外的女科学家”,如何在人生的另一扇门后,活出了全新的篇章。
01 出身显赫,却少年坎坷
孙加林,1952年出生于北京,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她的父亲孙芳垂,是新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奠基人之一,设计了中央电视塔、首都剧院、北京饭店西翼等地标性建筑,在建筑圈声名赫赫。
父亲少年从军、抗战赴印缅战场,后投身新中国建设,一身傲骨与家国情怀,几乎写满孙加林的童年。
父亲孙芳垂
然而,“出身显赫”并没有让她一路顺风。
特殊年代的到来,使得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瞬间坍塌。
父亲被打成“反派”,关进牛棚;哥哥孙大琦被下放;母亲失业。
只有她,被“幸运”地留在城里。
每天放学后,她要偷偷跑去给被批斗的父亲送饭。
她第一次明白:再体面的出身,也抵不过时代的风浪。
但也正是这一段灰暗的岁月,让孙加林学会了坚韧和隐忍。
“那时候我就想,以后要靠自己。”
02 一场唐诗结缘的恋爱
1976年,孙加林在北影洗印厂工作。
因为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她爱看书,喜欢写唐诗,练得一手刚劲秀丽的钢笔字。
同一时间,陈凯歌还只是厂里的水暖工,一天扛着工具箱在厂区里穿梭。
可他也爱读书,哪怕是吃饭间隙,也要捧着《论语》抄两句。
孙加林写在桌上的一句唐诗被陈凯歌偶然看到,自此,两人彼此欣赏,走进恋爱。
“知识让他们靠近,诗意让他们相爱。”
1976年冬天,孙加林与陈凯歌登记结婚。
没有婚纱,没有彩礼,也没有婚房,只有一间九平米的斗室和两张课桌。
而就是在这间屋里,他们一边背着唐诗,一边准备高考,成了最早的“知识型伉俪”。
他们用勤奋为彼此铺路,也用理想点燃对未来的希望。
03 分道扬镳,始于“谁为谁妥协”
1977年,孙加林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而陈凯歌第一年落榜,第二年才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两人不再同处一地,生活开始有了缝隙。
1982年,孙加林大学毕业,顺利进入国家设计院,从事高端建筑工程设计。
她第一次站到了父亲的肩膀上,看见了自己的天空。
而陈凯歌也开始拍摄电影,准备人生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
正当父母催促他们生育,孙加林却想出国留学——她觉得,“一个女人不该被家庭绑死,她还有世界可以闯。”
于是,1984年,孙加林考上加拿大皇家大学研究生,拿到全额奖学金。
她满心欢喜告诉丈夫,结果却换来一句冷冷的反对:
“你一个女人,出国这么拼干什么?”
至此,婚姻第一次亮起红灯。
04 他向现实妥协,她向远方奔赴
1985年,孙加林在加拿大苦读,而陈凯歌已拍完《黄土地》,正与洪晃擦出火花。
一个在实验室做研究,一个在片场调灯光,爱情早已错位。
孙加林曾提出帮陈凯歌申请赴加拿大身份,陈凯歌却说:
“我拍的电影,得在中国才能有人懂。”
于是,在一次争吵后,陈凯歌提出了离婚。
1986年,两人在北京办理离婚手续,结束了十年的感情,彼此无言。
那一年,她34岁。
带着破碎的婚姻,独自走进异国他乡;
背后有新欢的目光,正走向事业巅峰。
有人说他们是“各奔前程”。
但真相是,有人向命运妥协,有人选择为自己活一次。
05 她的逆袭,才刚刚开始
离婚后的孙加林,并没有沉湎在伤痛中。
她用了三年,拿下硕士学位,一毕业就进入美国杜邦公司,成为公司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她主攻医药化工方向,参与研发多款关键原料药,拥有多项国际专利。
2002年,她被评为“杜邦年度科学家”;
2006年,升任亚太区总裁,管理中国、日本、韩国三地的研发中心。
有人惊叹她的速度,而她却说:
“我没有快,只是不再等。”
06 第二段婚姻,是温柔,也是尊重
在杜邦公司工作期间,孙加林结识了第二任丈夫:硅谷工程师约翰。
他并不富有,却理解孙加林的每一个选择。
他们在1989年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丈夫承担大部分育儿责任,支持孙加林的事业。
“她是家里的太阳,我们围着她转。”
这段婚姻,没有浮华和名望,却有理解与支持。
孙加林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属于女性的另一种圆满。
07 时代的转身,她的归隐
2008年,北京奥运会,88岁的父亲孙芳垂作为最年长的志愿者,受邀出席。
他躺在床上入党宣誓,满脸激动泪水。
那年,孙加林回国陪父亲,她看见北京巨变,看见父亲的愿望圆满,也在心里,悄然完成与过去的和解。
她没有去联系陈凯歌,两人虽无恨,却再无交集。
2011年,父亲去世。
孙加林将他骨灰安葬在北京。
此后,她很少回国,定居美国加州。
她的生活简朴安静:
每天早晨照料父亲最爱的月季;
下午去社区教华裔孩子背唐诗;
与兄长视频通话,回忆童年。
有人邀她做节目,谈谈与陈凯歌的往事,她一口回绝。
“人生已经翻篇,何必再翻旧账。”
08 那些“被人忘记的女人”,活得都不差
有人问,孙加林是否后悔?十年青春换来一纸离婚书。
可她的人生告诉我们:
“女人不是男人故事的陪衬,她们也可以书写自己的人生。”
在陈凯歌风光无限的背后,是她默默地离开,重新出发。
她没依靠任何人,一步一步,从失婚的痛苦中走出,走到国际科研舞台的中心,成为顶尖女科学家。
也许,这才是“最人物”的意义。
结语:她从不为过去活,而是为未来努力
在媒体镜头之外,孙加林从未依赖任何“前任光环”活着。
她从失败婚姻中抽身,不纠结,不纠错,只继续向前。
正如她曾在日记里写下的那句诗: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新巢自筑,自得温暖。
她不是陈凯歌的“前妻”,她是孙加林,一个独立、自主、值得被铭记的女人。
如果你是孙加林,当年会如何选择?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湖北电视台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