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奋战 卫我河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7 10:44 1

摘要:日寇铁蹄南下,平静的运河两岸顿时炮火连天、生灵涂炭。民族危难之际,英雄的沧州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88年前,卢沟桥的炮声划破夜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日寇铁蹄南下,平静的运河两岸顿时炮火连天、生灵涂炭。民族危难之际,英雄的沧州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80年光阴流转,运河水静静流淌,却带不走镌刻在这片热土上的战斗印记:齐会战场的硝烟已散,却留下了贺龙将军挥师歼敌的传奇;韩集伏击战的枪声,诉说着军民同心的力量;三打灯明寺的故事,传颂着以弱胜强的智慧……

烽火鏖战 平原歼敌提士气

河间,齐会村。

这个冀中平原上的普通村落,静静地守望着子牙河。四季轮转,麦浪翻滚,装点着这片沃土。

齐会村是一个饱含历史温度的地方。坦荡的田地,像父亲宽厚的臂膀;而那蜿蜒的乡间小路、错落的农家院落,则透着质朴的生活气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寻常的村庄,却在抗战时期,谱写了一段红色传奇。

1939年春,日军为巩固华北占领区,频繁扫荡冀中平原,企图摧毁八路军的有生力量。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军民士气,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9年4月18日晚,120师独立二旅转移到河间齐会村一带,与在该地区活动的独立一旅汇合,进行整训。22日,驻河间的日军吉田大队约800人及日伪军,携带两门山炮、80多辆满载弹药和给养的大车,北犯三十里铺。面对严峻局势,120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决定抓住这一战机,集中主力消灭这部分敌人。

23日9时,敌人包围了齐会村,向该村发起进攻,猛烈炮击后随即展开步兵冲锋。我军716团3营和冲进村内增援的715团7连坚守村落,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与外线反包围的716团1营、2营,对敌人形成内外夹击。敌人相继增援,但均被我军阻击部队击退。

日军孤立无援,竟丧心病狂地违反国际公约,向齐会村和师部驻地大朱村等地发射毒气弹。正在大朱村师部指挥作战的贺龙和司令部的20多人都被毒气所伤,头晕目眩、呼吸困难。医务人员迅速赶到,并要求贺龙立即撤离,他却摆了摆手,戴上蘸过水的口罩,继续指挥战斗。

24日黄昏,我军从不同方向对被围困的敌人发起猛攻,敌人突围无果,向南夺路而逃。他们从齐会村逃到马村、找子营村、南留路村等,遭到贺龙早已布下的伏击部队的打击。

25日,吉田残部除了极少数人逃脱外,其余都被歼灭。

齐会战斗历时三昼夜,歼灭日军7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粮秣。

齐会战斗是日军自进攻冀中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也是八路军首次取得平原歼灭战的胜利。

战斗结束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以《华北新胜利与贺师长光荣负伤》为题发表社论,指出:“河间一役,我贺师英勇杀敌,战况剧烈空前,我方斩获极众,获得极大胜利”“消息传来,全国震奋”。

8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齐会村,还能随处可见抗战留下的印痕。村子中央,有一棵老槐树,树上弹痕累累,弹孔清晰可见。

从老槐树南行100多米,就是齐会战斗纪念碑。2017年,齐会村斥资10万余元重新修缮了齐会战斗纪念碑广场。每年清明前后,河间人民都会前来祭奠英烈。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在当地老百姓心中,齐会战斗永远是一场光荣的战斗。

铁血丹心 奇袭破敌震冀鲁

当时,沧州地区汇集了八路军两大主力,一支是贺龙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另一支是萧华率领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两支队伍在两大战略区内纵横驰骋、奋勇杀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振奋了根据地抗日军民的信心。

1938年6月,22岁的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7月中旬,他率部渡汾河,跨太行,越津浦,深入冀鲁边。在萧华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很快就在海兴、黄骅、盐山、东光等地打开了局面。他创办抗日军政学校,壮大武装队伍,指挥了100多次抗日战斗。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三打灯明寺”。

这3次战斗,缘起是八路军破坏了津浦铁路东光一段,中断了日军运输数日。日军大为恼火,一边派部队追踪八路军,一边在东光县境内加修据点。

1938年岁尾,灯明寺的日军围攻枣王庄国民党地方武装张国基部,萧华司令抓住这一战机,命令部队夜袭灯明寺。

那天,大雪纷飞,我军冒雪急行数十公里,悄悄地将灯明寺包围起来。酣睡中的日军措手不及,仅十多分钟就被歼灭。同时,我军部队还消灭了回援日军百余人。此是一打。

几天后,300多名日军、200多名伪军等来到灯明寺,重新修建据点。萧华先派民兵连夜袭扰,散布假情报。敌人误以为是小股民兵所为,于是放松了警惕。等到第三天深夜,萧华率部迎风踏雪,又赶到了灯明寺,向日军展开进攻,歼敌过半,天将亮时迅速撤出。此是二打。

日军见状,恼怒不已,决定放火烧村,引诱我军来救援。萧华将计就计,安排部队一部分回村救火,一部分埋伏在村外。日军以为萧华中计,正得意时,不料伏兵从背后杀出,与救火部队两面夹攻,300余名日军被消灭,仅十几人逃窜。此是三打。

“三打灯明寺”大获全胜,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冀鲁边区,抗日军民欢欣鼓舞,群情振奋。日军却闻风丧胆,他们说:“灯明寺就是‘灯明死’,灯一亮,就死了。”从此以后,日寇再也不敢去灯明寺建据点了。

在冀鲁边根据地,韩集伏击战被称为平原战斗取胜的光辉范例。

1939年1月19日,八路军冀鲁边“挺纵”六支队获悉,一支约200人的日军中队携物资将从盐山出发,前往旧县镇(今千童镇)安设据点。六支队果断决定,在敌人必经之路韩集村设埋伏,由七团担任主攻,副团长仉鸿印任前线指挥。21日凌晨,支队主力便秘密埋伏在韩集村外公路两侧。

21日清晨,待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突然开火,打得日军人仰马翻,队伍大乱。日军试图突围,仉鸿印识破其意图,命令部队前后夹击,迫使日军后撤。

从中午到黄昏,日军几次反扑均被击退,他们向北猛攻,企图突围。七团官兵抓住战机,发起全线总攻。八路军战士跃上公路,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中队长被击毙。这一仗,我军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及物资。

韩集伏击战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冀鲁边区军民的斗志。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抗战两年总结中,把韩集伏击战作为平原战斗取胜的光辉范例,予以表彰。

铭记历史 英雄浩气传千古

盛夏时节的冀中平原,热浪翻涌。

坐落在河间市的冀中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刚劲挺拔、郁郁葱葱。园内烈士碑林里,一个身着白衬衫的身影缓步走来,目光沉静而专注。他,是冀中烈士陵园的“守园人”于金盼。

“每次站在这里,看着这些英烈,8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说着,他望向远方。

“冀中军区是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所设的省级政区单位,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创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在这片沃土上,先后有5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敌人的铁蹄几乎踏遍了冀中的每一个村庄。可咱们的战士和老百姓,骨头是硬的。”于金盼说。

冀中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泛黄的冀中抗战形势地图、缴获的日本军刀、贺龙元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这些浸染过血与火的展品,将人们带回被战火染红的历史天空,无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在一张黑白照片前,于金盼停下脚步。照片里,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救治伤员的画面。

“白求恩大夫率领医疗队,参加了齐会战斗的救援工作,战地手术室就设在屯庄村东南角真武庙内。这里是只有三间半屋的小学校,离齐会村不远。白求恩在这里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进行了手术治疗,抢救了大批伤员。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描绘的就是白求恩大夫在齐会战斗中的真实经历。”于金盼说。

白求恩手术室旧址,如今静立于卧佛堂镇屯庄村。院内有一尊白求恩雕像,雕像旁的说明文字清晰地记载着:“1939年4月22日至5月16日,白求恩在河间屯庄村度过了24个日夜。”这24天,对于白求恩而言,是对医者仁心的深刻诠释;而对于河间人民,则是永远铭记的历史篇章。

在冀中革命烈士纪念馆,于金盼还担任讲解员。他讲冀中根据地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讲诞生在冀中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讲保定“二师学潮”,讲齐会歼灭战前前后后的经过,讲地道战、地雷战……他说,冀中根据地能够成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在全民族抗战中作出卓越贡献,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在冀中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许多村落承载着难忘的抗战记忆。

肃宁县万里镇万里村,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抗战指挥部旧址就坐落于此。1939年,贺龙、关向应、吕正操等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著名的曹家庄战斗、黑马张庄战斗等,三战三捷,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和万里村相隔十几公里的窝北镇雪村,因坐落于盐碱地之上而得名。可如此诗意的名字,每每被人提起,却关联着一场悲壮的战斗。

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对八路军冀中地区发起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冀中军区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率部队在冀中转战,伺机歼灭敌人。6月8日,侵华日军向肃宁县雪村展开猛攻。突围中,因寡不敌众,300余名八路军指战员壮烈牺牲,常德善、王远音以身殉国。

“战斗结束后,附近的村民强忍悲痛,自发地把家里的炕席揭下来,让烈士入土为安,可席子卷着卷着就不够用了,只能两个人用一张,还是不够用,只能几个人用一张。30团警卫连,都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全部殉国……”77岁的窝北镇窝北村退休干部王继政说,他对雪村战斗的史料进行过整理。

硝烟已散,浩气长存。

运河汤汤,见证了烽火岁月的慷慨悲歌;平原茫茫,铭记着英雄儿女的赤胆忠诚。80多年过去了,齐会村的老槐树依然挺立,雪村的盐碱地已生出希望的绿意,那些镌刻在大地上的红色记忆,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来源:沧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