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尖上的父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06:48 1

摘要:父亲离开的第三个年头,窗外的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窗台上那支金黄色的钢笔,在湿润的空气里泛着淡淡的光晕,仿佛他当年望着我时,眼中含着的温柔笑意。五十年了,这支笔一直静静躺在那只老旧的红木盒中,与一本边角已泛脆的日记本相依相伴。直到父亲走后,我翻遍家中老柜,才

父亲离开的第三个年头,窗外的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窗台上那支金黄色的钢笔,在湿润的空气里泛着淡淡的光晕,仿佛他当年望着我时,眼中含着的温柔笑意。五十年了,这支笔一直静静躺在那只老旧的红木盒中,与一本边角已泛脆的日记本相依相伴。直到父亲走后,我翻遍家中老柜,才在最深处发现了它们。日记本的纸页早已泛黄,可字迹依然清晰工整,从1975年那个天还未亮的清晨开始,一笔一划,记录着我从出生到成长的点点滴滴。“九妹天没亮出生,体重六斤。”这是他写下的第一行字。那时他三十八岁,是村里最年轻的村支书,白日里为村民操劳,夜里便在煤油灯下读书写作。我后来才知道,他在《广西日报》《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所得的稿费,大多换成了我枕边的小人书,只为让我多识几个字。

百日那天,他只写下短短几句:“九妹百日,唤村老来聚。汤是自养的鸡鸭,她笑起来眼睛像月牙。”可我记得那天的热闹,父亲抱着我挨桌敬酒,平日里严肃的神情全然不见,满脸都是骄傲与欢喜,嘴里不停说着“我家九妹最灵”。童年的许多片段,都被他悄悄藏在了日记的字里行间。“1976年8月,九妹拉肚子,夜里吐了三回,小手抓着我不肯放。”那场病我早已记不清,却记得他背着我连夜赶三里山路找医生,汗水浸透了衣背,脚步却从未停歇。

“1979年8月6日,九妹第一次吃红薯粥,抿着嘴摇头,看见面条却抢着用手抓。”那天他笑着把面条嚼碎了喂我,胡子扎得我咯咯直笑,那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1980年春,教九妹背诗。‘锄禾日当午’,她三日便背熟三首,还问我:‘成了女作家,爸爸高兴吗?’”日记里这行字后,是一串模糊的墨点,想必是他笑着落下的泪。

最让我心酸的是那页记着我犯错的日记。偷吃了做糍粑的花生芝麻,满地狼藉,他第一次对我动了气,说“细时偷针,大时偷金”,声音发颤,却终究没舍得打我,只让我罚站一个钟头。那时我不懂,如今才明白,他红了的眼眶里,藏着的是深深的担忧与爱。

1988年8月16日,是我作文比赛拿奖的那天。我飞奔回家,他正在菜园浇水,瓢都来不及放下,接过证书反复端详,然后从抽屉里拿出十元钱和这支钢笔:“奖励九妹,要一直写下去。”笔尖的温度至今仍烙在掌心。这支笔陪我多年,直到他因脑梗再也握不住笔。临终前,他不能言语,却紧紧攥着我的手,指向书桌——我知道,他惦记着那个“女作家”的约定。

如今我也为人母,才真正懂得他的不易。一个村支书,操心全村的生计,却从未忽略女儿的每一次啼哭、每一步成长;一个朴实的庄稼人,嘴上说着务实,心里却为女儿的梦想燃着不灭的灯火。

雨还在下,我翻开日记,拿起那支金黄的钢笔,在纸上轻轻写下:“父亲,您看,我还在写呢。”写您背我走过的夜路,写您教我背诗的灯光,写您藏在笔尖里,那比山还沉、比海还深的爱。您的九妹没有停下,她正握着您给的笔,一步一步,走向您曾殷切期盼的远方。文字如灯,照亮我前行的路,也照亮您在天堂的归途。我相信,您一定看得见,您的女儿,正用您给的笔,书写着不被命运压垮的人生,书写着爱与希望,书写着春暖花开的日子。

来源:胖嘟爱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