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金融时报》近日的一则爆料显示,高盛正以150亿欧元(约合1200亿人民币)的估值从法国私募PAI Partners手中收购全球第二大冰淇淋生产商Froneri的控股权,这笔交易最快可能在今年9月尘埃落定。
那个曾经象征“爱她就带她去吃”的哈根达斯,又一次站到了资本交易的十字路口。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的一则爆料显示,高盛正以150亿欧元(约合1200亿人民币)的估值从法国私募PAI Partners手中收购全球第二大冰淇淋生产商Froneri的控股权,这笔交易最快可能在今年9月尘埃落定。
这将是高盛首次深度涉足消费品实体运营,其背后逻辑在于冰淇淋行业兼具"必选+享乐"的双重属性,在经济波动期展现出独特的防御性投资价值。
Froneri本身就是资本运作的经典产物。
2016年由雀巢与PAI Partners合资组建,整合了双方在欧洲20国的冰淇淋业务;2019年雀巢再以40亿美元向其注入美国冰淇淋资产,使这家原本专注欧洲市场的企业一跃成为横跨欧美澳的冰淇淋巨头。
如今它旗下不仅拥有哈根达斯在欧美市场的运营权,还掌控着Mövenpick、Milkybar等知名品牌,在美国750亿美元规模的冰淇淋市场中份额仅次于联合利华旗下的梦龙。
显然,哈根达斯又一次要易主了。
千亿并购,冰淇淋巨头又被卖
哈根达斯的传奇始于纽约街头一辆不起眼的冰淇淋推车,而推动它前行的是一位名叫鲁本·马特斯的波兰移民。
这个出生于华沙的年轻人,14岁起就在舅舅的冰淇淋摊位上打杂,谁曾想这段经历会孕育出一个未来估值千亿的冰淇淋帝国。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冰淇淋市场充斥着廉价劣质产品,为了降低成本,制造商们往冰淇淋里拼命注入空气,再掺入各种稳定剂和防腐剂。马特斯却从中嗅到了商机:1961年,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创立了哈根达斯,决心用"纯天然、无添加剂"的配方撬开高端市场的大门。
这个带着北欧风情的品牌名"Häagen-Dazs"其实是个文字游戏——马特斯将丹麦语拼写与自创词汇混搭,硬生生造出一个听起来像百年老店的品牌。他后来解释说,这是为了纪念童年时在丹麦尝到的美味冰淇淋。但商业嗅觉敏锐的他更清楚:在战后美国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一个带着欧洲血统的奢侈品牌意味着什么。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当哈根达斯1973年在布鲁克林开出第一家专卖店时,定价达到普通冰淇淋5倍的产品依然让追求生活品质的美国中产趋之若鹜。
然而这个冰淇淋界的"爱马仕"很快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1983年,美国食品巨头品食乐以7000万美元将其收入囊中,哈根达斯就此踏上了长达四十年的股权漂流记。从品食乐到帝亚吉欧,再到通用磨坊和雀巢,这个品牌就像一块不断被转手的金字招牌,每次易主都伴随着战略重心的调整——帝亚吉欧时期重点开拓亚洲市场,1996年那句"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广告语成为中国70后、80后的集体记忆;而通用磨坊接手后,又在2002年将美国运营权转卖给雀巢,自己则牢牢攥住全球商标权和中国业务。
2016年,雀巢与私募PAI Partners合资成立Froneri,开启了哈根达斯资本故事的新篇章。随着雀巢2019年以40亿美元向Froneri注入美国冰淇淋业务,通用磨坊也将欧洲运营权打包出售,这个曾经的家族企业彻底沦为资本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如今高盛拟以150亿欧元收购Froneri的消息,不过是为这部商业连续剧添上新的一季——华尔街投行看中的不仅是哈根达斯在欧美20国的运营权,更是冰淇淋行业在经济下行期罕见的防御性属性。
但讽刺的是,当资本盛宴如火如荼时,哈根达斯在中国这个曾经的战略要地却节节败退。从巅峰时期全球900家门店中中国独占400家,到如今仅剩263家苦苦支撑,两位数下滑的客流量和58元的尴尬客单价,让通用磨坊不得不考虑以5-8亿美元出售这块"鸡肋"。蜜雪冰城2元甜筒的围剿、DQ的个性化定制攻势,还有野人先生等本土品牌的崛起,都在无情地撕下这个"冰淇淋贵族"最后的遮羞布。
从波兰移民的推车到华尔街的并购案,哈根达斯62年的沉浮恰如一部微观世界经济史。关于消费升级与降级的轮回,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博弈,更关于资本逐利与品牌初心的永恒矛盾。
当高盛的交易员们为150亿欧元的估值争得面红耳赤时,不知他们可曾想过:那个坚持用真材实料做冰淇淋的波兰小伙,是否会认可这场用金融杠杆撬动的"甜蜜生意"?
中国人也不吃哈根达斯了
事实上,通用磨坊正在上演一场"断臂求生"的商业大戏。
据多家PE机构证实,这家美国食品巨头已悄然启动哈根达斯中国业务的出售程序,标价5-8亿美元的交易将打包中国内地所有门店经营权,但要求买方必须接受品牌授权年限等苛刻条款。虽然通用磨坊官方仍以"不予置评"的套话搪塞媒体,但投资圈内流传的竞购名单上已闪现TPG、KKR等顶级私募的身影,这些资本秃鹫正围着这个昔日"冰淇淋贵族"盘旋,等待分食最后的残值。
哈根达斯在中国的溃败堪称外资品牌本土化失败的经典案例。
曾几何时,那句"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广告词让中国中产阶层趋之若鹜,2017年巅峰时期中国400家门店贡献了全球过半利润;而如今,门店数量腰斩至263家,2025年Q2客流量暴跌超10%,58元的客单价在蜜雪冰城2元甜筒和DQ30元暴风雪的双重夹击下显得尤为尴尬。更讽刺的是,其引以为傲的"高端滤镜"正在破碎。美国超市3.99美元的品脱装同款产品,在中国商场标价85元的价格双标被社交媒体扒皮后,彻底击碎了消费者的信任。
这场雪崩式的衰退背后,是哈根达斯对中国市场变化的集体误判。当DQ用28天研发周期推出奥利奥麻薯杯时,哈根达斯的产品栏还挂着半年前的香草巧克力"老三样";当八喜用北京本地奶源实现成本优化时,哈根达斯仍坚持从欧洲空运原料,导致运输成本占比高达35%。其数字化转型更是迟缓得惊人,2024年曝光的"杭州券上海用"事件,暴露了其IT系统落后竞争对手至少五年,而同期瑞幸的数字化系统已能实现分钟级销量预测。
通用磨坊的断腕决策早有端倪。2025年Q3财报显示,中国与巴西市场拖累国际业务整体下滑3%,成为股价年内下跌15%的主因。这让人想起2019年其出售优诺酸奶中国业务的相似剧情,但彼时的接盘侠天图投资至少获得了完整品牌权,而此次交易却要保留商标所有权,这种"半吊子"处置方案,连分析师都直言"像是急着甩包袱"。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出售恰逢外资消费品牌中国大撤退的浪潮。星巴克中国358亿估值待售,迪卡侬80亿挂牌30%股权,连麦当劳当年"金拱门"式的成功改造案例都被反复提及。但哈根达斯的困境更为深层,它既没有星巴克的万家门店规模,也缺乏麦当劳的供应链优势,其所谓的"高端定位"在消费降级浪潮中已成负资产。马上赢数据显示,2025年夏季3-5元雪糕占据46%市场份额,而12元以上产品仅剩3.95%的生存空间,这种结构性变化彻底封杀了哈根达斯的转身余地。
资本市场的反应耐人寻味。尽管高盛正以1200亿人民币估值收购Froneri(含哈根达斯欧美运营权),但中国业务的估值却缩水至巅峰期的1/10。这种悬殊落差印证了投行人士的判断:"在中国,哈根达斯的品牌溢价已成负资产,收购方实际是在为商业地产租约和冷链设备买单。"或许正如上海商学院教授刘静所言,当新一代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喜茶冰淇淋时,这个曾象征小资生活的品牌,终将成为Z世代记忆中的时代注脚。
消费并购齐爆发,背后暗藏赌注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史无前例的"外资大撤退",而华尔街的秃鹫基金们早已嗅到了血腥味。
这场始于哈根达斯中国业务出售的连锁反应,如今已演变为跨国巨头集体抛售中国资产的资本盛宴。星巴克中国358亿估值待价而沽,迪卡侬80亿挂牌30%股权,甚至连运动品牌斯凯奇都在悄悄寻找接盘方。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国际品牌,如今却排着队将自己摆上并购货架,背后是消费降级浪潮与本土品牌崛起的双重绞杀。
星巴克中国的出售案堪称这场撤退潮中最具戏剧性的注脚。这个拥有7700家门店的咖啡巨头,正被高瓴、凯雷、春华资本等十余家PE围猎,更讽刺的是,连其死对头瑞幸的大股东大钲资本也加入了竞购战团。而法国运动品牌迪卡侬的处境同样尴尬,尽管中国仍是其全球前五大市场,但在安踏、李宁的夹击下,其高端化转型屡屡受挫,最终不得不以"轻资产"之名行撤退之实。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当蜜雪冰城用2元甜筒收割下沉市场,瑞幸以周均400家新店的速度狂奔时,外资品牌固守的高价策略正在沦为时代的眼泪。
这场撤退潮的本质,是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市场底层逻辑的集体误判。哈根达斯中国门店数量从400家锐减至263家,客流量连续多季度两位数下滑的惨状,不过是外资品牌水土不服的最新例证。更致命的是价格体系的崩塌,当美国超市里3.99美元的哈根达斯同款产品在中国商场标价85元时,社交媒体上的"价格双标"话题直接击碎了其高端滤镜。这种认知错位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尤为刺眼: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消费者对单支冰淇淋的可接受价格中,3-5元区间占比达37%,而20元以上仅有1.8%。
但精明的资本早已准备好收割这场危机。中信资本2017年收购麦当劳中国打造"金拱门"的案例,如今被PE们奉为教科书式的抄底范本,通过本土化改造和供应链优化,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从2500家飙升至7000家,年营收突破500亿元。这种"外资品牌+中国资本"的混血模式正在被疯狂复制:红杉中国11亿欧元拿下Marshall耳机,KKR收购大窑饮品,博裕资本吞下SKP百货。
这些交易背后暗藏同样的赌注,用中国团队改造外资品牌,在周期底部捡漏,等待消费复苏时套现离场。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并购狂欢恰逢全球消费市场的冰火两重天。当哈根达斯在欧美市场仍能维持3%的增长时,其中国业务却沦为母公司通用磨坊的业绩拖累,直接导致后者股价年内下跌15%。这种割裂迫使跨国巨头们做出痛苦选择:雀巢剥离银鹭、徐福记,联合利华分拆梦龙,百威英博出售珠江啤酒,"断臂求生"成为财报电话会议上的高频词汇。贝恩咨询的研报一针见血:2025年跨国企业在华消费业务估值普遍较巅峰期缩水40-60%,这反而创造了十年来最佳并购窗口期。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消费市场,正在重写游戏规则。当Z世代用脚投票选择喜茶冰淇淋而非哈根达斯,当安踏的市值超越阿迪达斯成为全球第二,这些变化不止宣告某个品牌的沉浮,更预示着消费主权时代的来临。或许正如媒体所说的那样:"资本永不眠,但王座之上,唯适者生存。"
下一个big deal或许很快就会到来,但可以肯定的是,能笑到最后的玩家,必定是那些真正读懂中国消费者的人。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来源:iNews新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