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假装上班”的生意在北京、重庆、温州、杭州等多地悄然兴起,带火“付费工位”经济模式。在“假装上班公司”每天花费几十元,就可以享受到工位、网络、会议室等办公设施和场地。据了解,来“上班”的有失业不想让家里知道的待业者,也有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创业者等。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近日,“假装上班”的生意在北京、重庆、温州、杭州等多地悄然兴起,带火“付费工位”经济模式。在“假装上班公司”每天花费几十元,就可以享受到工位、网络、会议室等办公设施和场地。据了解,来“上班”的有失业不想让家里知道的待业者,也有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创业者等。
“假装上班”如何发展成了一个产业?对于不需要打卡的职业者来说,家里人多事杂,咖啡厅太吵,自习室又不方便打电话,“假装上班公司”正提供了一个舒适、便利的办公场所,是根据年轻人需求应运而生的新业态。对于过渡期职场人,这间工位造就了一方暂时的缓冲地带,暂时失业的焦虑、家人期待的目光,在这里都能得到缓解,获得融入感和安全感的同时,又能维持日常生活秩序。准确来说,“假装上班公司”更像是一间共享办公室。
因此,与自习室、咖啡厅、图书馆最大的区别,是“假装上班”有着社交属性。有着相同需求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互相交流,说不定就能促成资源对接、激发创意思想。加入处于同一阶段的集体,也能够帮助他们接纳现状,减少自我批判,找回自我身份认同感和价值感。有这样一个空间,能为不少人的生活增加一个支撑点,安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重启对人生的期待。“假装上班”,提供的不仅仅是过渡空间,还是心理慰藉,更有可能是职业转机。
“假装上班”固然是一句网络热梗的玩笑话,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用幽默和乐观,消解着当下焦虑的现状。在积极接纳这种创新模式的同时,也要警惕个别不良商家借由“假装上班公司”的幌子,暗藏“代缴社保”的骗保风险、“制造工资流水”的金融造假、“伪造实习证明”的伪造劳动关系等风险。社会在加强对这些共享办公行业的监管和引导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一群体的真实职场困境,上线更多就业服务,为职场空窗期的待业者创造更多机会和支持,提供真正合规解决困境的避风港。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