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事,咱们越当回事,越容易走偏。孩子咬指甲就是其中一个。有爸妈一看孩子手指头总往嘴里塞,第一反应就说:“是不是缺钙了?是不是缺维生素?”然后赶紧去买点维生素片、钙片,甚至有人直接整了个全套营养补剂,生怕孩子发育落后。
有些事,咱们越当回事,越容易走偏。孩子咬指甲就是其中一个。有爸妈一看孩子手指头总往嘴里塞,第一反应就说:“是不是缺钙了?是不是缺维生素?”然后赶紧去买点维生素片、钙片,甚至有人直接整了个全套营养补剂,生怕孩子发育落后。
可问题来了,吃了大半年,孩子咬指甲的毛病一点没见好。手指头还是红红的,有时还被咬得起皮流血。爸妈也纳闷了,“怎么补也不行,是不是补错方向了?”
这时候,咱们得停下来想想:孩子咬指甲,真的是身体缺啥吗?还是在用这种方式,向我们传达某种情绪上的“小信号”?答案往往藏在爸妈忽略的角落里。
咬指甲这事,医学上有个名字,叫“咬甲癖”。它不是种病,但也不能完全当小毛病对待。有研究发现,大约20%~30%的儿童有过咬指甲的行为,有的孩子几岁开始咬,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
咬指甲这动作,有时候看起来像无意识的习惯,但其实背后藏着孩子情绪上的“出口”。就像我们大人焦虑时爱抖腿、咬笔帽一样,孩子也在用咬指甲“自我安抚”。
门诊里曾遇到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手指头边缘全是伤口,指甲坑坑洼洼,甚至指甲盖都变形了。他妈妈一进门就说:“医生,我儿子是不是缺维生素B?我都给他吃了三种了。”
可聊了几句,我发现孩子最近刚转学,不但环境换了,连老师也特别严。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闷闷不乐,吃饭也没胃口。他不说,但身体已经“说”出来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把情绪说得头头是道。他们只能用一种“不会被责怪”的方式,把紧张、焦虑、不安通通释放出来,而咬指甲,恰好就是这种“安全的出口”。
你看着他在咬,其实他是在表达:“我有点不舒服,但我不知道怎么说。”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咬指甲时,第一反应是“制止”。有的会打手,有的当众批评,甚至有的在孩子指甲上抹辣椒水、涂苦味药膏。
但你想想,这样做真的有用吗?短时间内可能能“吓住”孩子,但从根本上来说,孩子的情绪并没有被疏解,反而可能更焦虑、更压抑,咬指甲反而更严重。
这就像水壶在烧水,当你捂住壶嘴,不让它冒气,水还在烧,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孩子的内心就是这壶水,不出气,就压着。
那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紧张情绪呢?这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压力,有的是家庭氛围太紧张,有的是父母吵架他听到了,有的是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同学排挤。
咬指甲,是一种信号,一种求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属于“身体化反应”,意思是:心理的问题,用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有的孩子肚子疼查不出毛病,其实是因为情绪焦虑。有的孩子晚上尿床,也可能不是肾脏问题,而是心理压力没出口。
咬指甲也是一样,它跟缺不缺维生素关系不大,跟孩子的“内心小剧场”关系却大得很。也不是说所有咬指甲的孩子都有严重心理问题。有时候,就是太无聊、太紧张、太焦虑,没找到合适的排解方式。
你想啊,孩子写作业写到一半,遇到难题不会做,心里一急,手就上嘴了;上课被老师点名,心慌意乱,手也不自觉地咬起来;爸妈吵架,他在门口偷偷听,心里七上八下,咬个指甲能让他暂时“安定”下来。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急着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先问问:他是不是累了?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是不是缺少陪伴了?
如果你看见孩子咬指甲,试着轻声问:“你今天心情怎么样?”“学校有没有让你不高兴的事?”这比一句“别咬了!”要有用得多。也有家长问,那是不是一点营养问题都没有呢?
也不能完全排除。比如严重缺铁、缺锌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啃冰块、吃头发、咬手指等。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一般还伴随着其他典型症状,比如舌头发白、脸色差、食欲不振等。
如果孩子咬指甲合并有营养不良或生长迟缓等表现,还是建议查一下微量元素,看看是不是有身体层面的原因。但大多数情况下,咬指甲更多是心理层面的“提醒”。
那到底该怎么办?总不能放任不管吧?当然不能。但重点不是强行制止,而是帮助孩子找到“替代行为”和“情绪出口”。
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软球、橡皮筋,放学回来让他捏一捏、拉一拉,转移注意力。也可以鼓励孩子用画画、写日记、讲故事的方式,把内心的小情绪表达出来。
最重要的,是家庭氛围要松弛,要让孩子觉得“我可以说真话,我被理解,我不需要靠咬指甲来自我安慰。”
如果发现孩子咬指甲越来越严重,甚至咬到出血,或者合并有拔头发、吃指甲等行为,建议及时咨询儿童心理科,不要讳疾忌医。
就像身体感冒要看医生,孩子的“心理感冒”,也同样需要被照顾。有时候,咬指甲就是孩子在说:“我其实挺累的,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出口。”你听懂了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文君,赵海燕.儿童咬指甲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10):1085-1087.
[2]林晓云.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家庭干预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6):894-896.
[3]周婧,刘丽.学龄前儿童咬指甲行为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3):226-229.
来源:医疗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