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再三告诫:常用的5个安眠药,2个可以吃,3个不建议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6 18:41 1

摘要:我接诊时太常遇到这类情况了。有人吃了几年安眠药,白天没精神,晚上又得靠药入睡,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也有人一开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出差临时吃一两片,结果上瘾了,停不下来。说实话,靠安眠药维持睡眠,得小心。

很多人睡不着,第一反应就是吃药。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或者压力大的,晚上脑子一转就刹不住车,翻来覆去一夜无眠。

安眠药成了不少人床头柜的常客。但药不是糖,吃错了,后果比失眠还糟糕。

张文宏医生提醒得很清楚:常见的5种安眠药,有2种是相对安全可用的,剩下的3种,不建议长期吃,甚至有些情况下一次都不该碰。

我接诊时太常遇到这类情况了。有人吃了几年安眠药,白天没精神,晚上又得靠药入睡,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也有人一开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出差临时吃一两片,结果上瘾了,停不下来。说实话,靠安眠药维持睡眠,得小心。

先说那两个“可以吃”的。注意,我说的是“可以”,不是“推荐长期吃”。

第一个是佐匹克隆。这是目前临床上用得最多的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它起效快,代谢也快,早晨醒来基本不会觉得头昏脑涨。对轻中度失眠尤其适合,副作用相对较小,成瘾性也比老一代的药低一些。

第二个是唑吡坦。它的结构跟苯二氮卓类不一样,但作用在大脑的GABA受体上,能帮助入睡。不少患者反映,服用后能在半小时内顺利入睡,而且第二天头脑清醒。

但这两种药即便是“可以吃”的,也有门槛。佐匹克隆有口腔苦味的问题,有人吃完后第二天连喝水都觉得苦;唑吡坦则不能超剂量,否则反而会出现夜间梦游、行为失控这种情况。

我有个病人晚上吃了唑吡坦后,半夜开车出去买东西,第二天完全没有记忆。这种药,真不能随便用。

接下来就是重点,那三个“不建议吃”的。

第一类,是苯二氮卓类,比如地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这一类。老年人最容易接触到这些药。它们有强烈的镇静催眠作用,的确能让人“睡过去”。

但问题是,成瘾风险高,而且长时间用后容易出现耐药,必须加量才有效。突然停药会产生戒断反应,包括焦虑、心慌、出汗、甚至惊恐发作。

我有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长期服用地西泮,每天睡前一片,吃了五年。后来因为一次感冒没吃药,整个人焦躁、心跳加速、满头是汗,家属以为他中风了,吓得送急诊。其实就是戒断反应

第二个不建议的,是苯巴比妥钠类。这种药现在其实已经很少开给普通人了,但一些老年人因为“以前医生开过”,到现在还在吃。

这类药的镇静作用很强,但副作用多,最要命的是中毒风险高。一旦用量稍微大一点,就可能导致呼吸抑制。而且和酒精、其他镇静药联用时,危险性会成倍增加。

第三个问题药,是抗过敏药中的老一代,比如异丙嗪。很多人不知道这类药也能催眠,甚至当作助眠药用,尤其是一些夜班工人。

它确实能让人困倦,但副作用也大,比如口干、尿潴留、心律不齐。尤其是老年人,极易引起认知功能障碍,长期服用甚至可能加速痴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失眠”,不是真的睡不着,而是对睡眠的过度担忧。有些人晚上11点没睡着,就开始焦虑:“完了,明天没精神了。”这种心理压力,反而让人更睡不着。

我建议,不要以“能睡着”为唯一标准判断药物有效。有时候,药让你睡着了,但第二天像被卡车撞过一样,浑身乏力、反应迟钝,那这种“睡眠”其实是负担。

真正的好睡眠,是自然入睡、自然醒来,第二天有精神。

而靠药物“砸晕”自己,换来的不过是表面的安稳,身体和大脑其实没有休息好。很多长期使用安眠药的人,白天照样疲惫、注意力差,甚至越来越依赖药物。这不是治病,而是掩盖问题。

我遇到过一个30多岁的女性,工作压力大,每晚靠唑吡坦入睡。一开始是一片,后来加到两片,再后来加到三片。她跟我说:“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只要停药,我就彻夜难眠。”最后我们用了认知行为疗法、调节作息,还配合一点褪黑素,花了大半年才慢慢把药停下来。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实:再好的安眠药,也只是短期帮你渡过难关,不能替代自然睡眠机制。

失眠的根源,其实常常不在睡觉本身,而在于生活节奏失衡、情绪积压、作息混乱。

有时我会建议患者先不吃药,而是先从“睡眠卫生”做起: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白天增加户外活动,晚上少看手机、避免咖啡因。很多人靠这些简单的改变,就能慢慢恢复睡眠。

有些人确实需要药物帮助,比如严重焦虑、抑郁伴发的失眠,或者突发事件后的急性失眠期,这时候短期使用佐匹克隆、唑吡坦是合理的。但一定要明确:这是“临时的拐杖”,不是你一辈子的依赖。

真正值得信赖的,是你身体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

我见过太多病人,吃药吃到自己都忘了“原本是怎么自然睡着”的。而当他们慢慢把药减掉,重新感受夜晚的平静,那种“终于又能自然入睡”的满足,是用什么药都换不来的。

安眠药本身不该被妖魔化,但它也绝不该成为日常用品。合理使用安眠药,关键在于“短期+最低剂量+明确目标”这三个原则。

每次我开安眠药,都会跟患者说清楚:这个药你吃几天,最多一周,然后停下来,看看身体自己能不能接上。必要时再评估,绝不拖成长期用药。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睡眠,是身体给你的礼物,不该靠药物强求。

如果你每晚都要靠药入睡,请停下来问问自己:你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焦虑?是压力?是生活节奏?还是对“必须马上睡着”的执念?只有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摆脱“靠药物活着”的状态。

睡眠障碍的治疗,不只是“吃药”,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再审视。

不是所有的失眠都需要吃药,也不是所有的药都适合你。别被“睡不着”吓坏了,也别把“能睡着”当成唯一目标。

你真正想要的,是醒来后,那个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充满活力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杨志敏,张卓.佐匹克隆依赖与戒断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23,32(02):73-77.
[2]王娟,赵芳.唑吡坦相关行为异常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3,26(03):349-353.
[3]李钰,马静.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依赖性防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01):66-70.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