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朋友圈被AI短剧的造富神话刷屏了——"50块做3集,月入50万!"这种堪比中彩票的收益率,任谁看了都忍不住想辞职入局。但当我扒开这层糖衣包装,发现里面裹着的可能是颗定时炸弹。
最近朋友圈被AI短剧的造富神话刷屏了——"50块做3集,月入50万!"这种堪比中彩票的收益率,任谁看了都忍不住想辞职入局。但当我扒开这层糖衣包装,发现里面裹着的可能是颗定时炸弹。
暴利神话的泡沫配方
号称"50元成本"的AI短剧,实际拍摄成本普遍在3000元以上,所谓月入50万的案例全行业不超过10人。就像奶茶店加盟广告总拿销量冠军说事,这些极端案例被包装成行业常态后,吸引了大批想赚快钱的投机者。某头部账号"辣糖"坦言,虽然收益超出预期,但距离传闻中的暴利相差甚远。更讽刺的是,真正稳定月入5万以上的创作者,利润率往往被压缩到不足20%——毕竟AI工具订阅费、流量推广、人力试错这些隐藏成本,从来不会出现在招生海报上。
流水线生产的审美灾难
打开短视频平台,十部AI短剧里有八部是"九尾狐爱上我"的变体。就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蛋糕,虽然造型精致但吃起来全是人造奶油味。爆款剧《九尾狐男妖爱上我》1.8亿播放量的背后,是AI批量生成的同质化内容正在消耗用户耐心。有个宠物账号因为反复使用"动物膨胀"特效,三个月就掉了40万粉。当算法发现观众爱看"总裁追妻"就拼命生产同类剧情时,内容生态很快会变成一潭死水——这潭水里游着的,全是长着同样网红脸的AI美人鱼。
资本狂欢下的技术滥用
现在入局的玩家主要有三类:想割韭菜的培训公司,赌风口的投资人,以及真正的内容创作者。前两者正在把行业变成赌场——有团队用AI换脸技术盗用演员肖像,还有机构把三流网文批量改成短剧剧本。更危险的是资本过度涌入导致的虚假繁荣,就像往啤酒里疯狂倒泡沫,看起来满杯其实喝两口就没了。某制作人透露,现在做一集AI短剧只要2小时,这种"快餐式"生产注定难以沉淀精品。当技术沦为流量工具,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地鸡毛和维权无门的版权纠纷。
破局的关键拼图
要挤掉这个泡沫,得从三方面动手术:首先是建立AI内容认证体系,就像给预制菜贴成分表;其次平台应该调整算法,不能只给"重口味"内容加鸡腿;最重要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AI工具又能讲好故事的人,才是未来行业的硬通货。毕竟观众最终会明白,用50块钱成本拍出来的东西,大概率也只值50块钱的观看体验。
这场AI短剧狂欢像极了当年的区块链热,当潮水退去时,穿着皇帝新衣的跟风者总会最先现形。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技术可以降低创作门槛,但永远无法替代真诚的内容价值。
来源:龙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