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吉首大学“灯塔”志愿服务团用青春力量多维赋能苗乡振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6:22 1

摘要:在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这个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今夏迎来了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实践者。近日,吉首大学商学院“灯塔”志愿服务团在此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围绕服务乡村振兴这一核心主题,团队精心策划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气象防

在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这个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今夏迎来了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实践者。近日,吉首大学商学院“灯塔”志愿服务团在此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围绕服务乡村振兴这一核心主题,团队精心策划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以及助农直播等多个不同方面扎实开展实践,以青春智慧与专业行动为苗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研非遗,探索苗绣活态传承与产业创新

在文化传承的维度上,“灯塔”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承载着苗族厚重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队员们深入村寨,通过翔实的问卷调查、深度的个体访谈与细致的田野观察,系统梳理了苗绣的纹样谱系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们并未止步于文化记录,更以商科专业知识为工具,积极探索产业化路径。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非遗工坊+直播电商+IP联名”的融合发展模式,旨在为苗绣等珍贵的非遗项目找到一条既能保持活态传承、又能创造显著经济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次扎实的调研不仅为团队后续与十八洞村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非遗项目深度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团队成员正进行关于非遗苗绣的问卷调查

团队成员深入十八洞村苗绣基地学习如何制作苗绣

推普筑桥,打通乡村发展语言通道

在语言能力建设方面,团队敏锐洞察到语言作为沟通桥梁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作为脱贫典范的排碧村等地,方言习惯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灯塔”服务团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制定了差异化的推普方案:面向村寨儿童,设计趣味互动游戏,寓教于乐地教授“您好”“欢迎”等基础实用普通话;面向中老年村民,特别是经营农家乐、销售农产品的群体,则结合其实际生活场景,开展入户指导、“一对一”辅导,重点提升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普通话应用能力。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教学等精准方式,有效帮助村民提升了普通话交流水平,为十八洞村更顺畅地对接外部市场、融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铺设了无形的语言通道。

团队和当地孩子们合影

直播助农,数字赋能特色农产品上行

在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灯塔”团队在十八洞村竹子寨的实践尤为亮眼。他们联合村支部及当地直播团队,共同开展助农直播活动,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7月10日,团队在竹子寨直播基地首次独立完成了农产品直播带货。短短两小时的直播,累计吸引线上观众超过1.4万人次,促成有效订单近500笔,实现销售额突破1万元。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销售实践,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通过亲身参与选品、脚本策划、直播讲解、后台运营等全流程,学子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助农实效,深入探索了“数字助农”模式的运作机制。未来,“灯塔”团队将继续深化此模式,致力于提升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和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助农直播即将结束,团队成员与村民阿婆们一同挥手向直播间观众告别

科普气象,筑牢乡村安全发展根基

在安全发展层面,团队关注到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及旅游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为此,“灯塔”服务团深入村寨,通过实地踏勘、入户走访、科普宣讲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主要气象特征、常见灾害类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旨在切实提升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这些努力为村民科学规划农业生产、保障生态旅游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及时、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支持,助力该地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挑战,进一步筑牢了乡村繁荣发展的安全根基。

从解码苗绣的文化基因到架设沟通的语言桥梁,从借力直播传递山野珍馐到普及科学守护乡土安宁,吉首大学商学院“灯塔”志愿服务团在十八洞村的暑期社会实践,是一次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多维深度耦合。团队从非遗保护、语言推广、数字助农、气象科普等不同方面精准发力,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