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野狐泉坐落于盐湖区南城街道南郊村原环池村委会东 1.5 公里处,紧邻盐池北岸,与拥有 250 万年地理年龄、4600 多年采盐史的古老盐湖相映成趣,如明珠般散发独特魅力。
野狐泉坐落于盐湖区南城街道南郊村原环池村委会东 1.5 公里处,紧邻盐池北岸,与拥有 250 万年地理年龄、4600 多年采盐史的古老盐湖相映成趣,如明珠般散发独特魅力。
泉眼背靠四十里岗,前方圆形水池直径约 16.4 米,深约 2.3 米,分布面积约 269.68 平方米。虽原有庙宇已毁,但周围散落的碑刻和石构件残块仍诉说着往昔辉煌。2013 年当地对其进行保护修缮,现存状况良好。修缮时出土一通宋元时期石碑,刻有诗文,地方通志未见记载。作为盐池北岸仅有的两孔淡泉之一(另一孔在池神庙内),野狐泉水质清冽甘美,在环盐池咸卤之地尤为珍贵,曾在盐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四季涌流不息,自古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唐代诗人元稹便有诗句描绘其周边景色。
野狐泉历史上规模宏大,建筑规制独特。元代称 “西淡泉”,与池神庙东坡下的 “东淡泉” 呼应,为池神庙姊妹景点。据清光绪八年《增修河东盐法备览》配图,当年布局清晰:南面拾级而上,过山门是前厅,两侧有莲花池,经花墙至正院,内有堂屋及东西厢房;东侧门内可见砖石围砌的水池,即野狐泉所在,池边垂柳依依,泉水从龙嘴涌出;水池西北有龙王庙,两旁各有凉亭,东边以小桥相连,泉边有假山,山上正中为 “吕仙阁”,是文人雅士雅集之地;阁楼西侧有古井;越假山有供奉与传说相关人物的庙宇,曾香火旺盛。可惜,运城被日寇侵占时,厢房、凉亭等木制建筑被当作引火柴烧毁;“文革” 时期,碑文、石雕等历史遗迹在 “破四旧” 中遭毁。2013 年修缮后,恢复了环形池塘景观。
野狐泉又名哑姑泉,相关传说在运城地区广为流传。相传盐池一带曾土地盐碱化严重,水苦咸,植被难生。盐工苦寻甘泉无果,后一位姑娘发现野狐泉,用甜水融入盐池卤水晒盐,产出的盐颗粒大、味道香。中条山蚩牛怪觊觎盐池,施法封锁泉眼,盐民陷入困境。环池村甜姑心怀大义,经老神仙指引,历经艰险偷取蚩牛怪的乾坤针挖开泉眼,却被泉眼喷出的浊气冲瞎双眼、冲哑喉咙。为纪念甜姑舍己为人,人们将其改名为 “哑姑泉”。该传说体现了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及与自然抗争的精神,还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1959 年山西省歌舞团编排的《哑姑泉》歌舞剧轰动一时;上世纪 70 年代香港城市交响乐团改编后在港演出反响良好;2020 年运城市蒲剧院新排大型蒲剧《哑姑泉》,赋予故事新内涵,感动无数观众。
在盐湖区历史文化长河中,野狐泉地位举足轻重,与盐池紧密相连,是河东盐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盐工曾靠其甜水融入卤水晒盐,提升盐的品质。其传说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激励后人。如今虽不再承担直接生产功能,但作为历史遗存,让人们得以窥见往昔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图景。散落的碑刻残块、宋元石碑、唐代诗句等,构成触摸历史的线索,让人感受历代文人风雅与土地的厚重过往,成为滋养文化记忆的鲜活载体。
千年古泉野狐泉,既是大自然的珍贵馈赠,也是河东盐文化的重要象征。从潺潺流水中,仿佛能听见历史回响,看见先辈劳作身影。在新时代,它承载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双重使命,将继续滋养这片土地,讲述古老动人的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来源:山西第一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