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产业链 做强深加工——沿河破解空心李“丰产不丰收”困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15:26 1

摘要:一颗小小的空心李,承载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数万果农的生计与希望。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沿河空心李曾因“丰产不丰收”让果农犯愁。如今,当地通过延伸产业链、做强深加工,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颗小小的空心李,承载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数万果农的生计与希望。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沿河空心李曾因“丰产不丰收”让果农犯愁。如今,当地通过延伸产业链、做强深加工,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困局:枝头“金果”曾遇销售之殇,丰产背后藏隐忧

清晨五点,沙子街道南庄村的果园里已有了动静。果农冉刚踩着露水摘下第一筐空心李,饱满的果实泛着紫红光泽,果肉与果核轻轻一碰便分离开来。可他望着满园硕果,眉头却微微皱起:“前几年产量上去了,收购价却跌了近三成,一车果子拉到县城,扣除油钱和损耗,剩不下多少。”

挂满枝头的空心李。

这并非个例。沿河空心李种植历史超百年,依托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条件,从石缝中长出的果子成了“地理标志产品”,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不足2万亩扩展到如今的9.28万亩,投产面积达5.5万亩。但“成也产量,困也产量”——每年七月的20天产季里,数万吨鲜果集中上市,市场供过于求时,批发价能从6.5元/斤骤降至2元/斤。

更让果农揪心的是物流“拦路虎”。空心李皮薄多汁,单果包装成本就要0.3元,冷链运输费用占比超三成。2022年,中界镇果农黎大叔的3000斤果子因暴雨延误运输,一半腐坏在途中,损失近万元。“摘下的果子就得像救急一样送出去,晚一天就少一分利。”他的话道出了许多果农的无奈。

品牌影响力不足更让优质果“贱卖”。尽管有“李中茅台”的美誉,但市场上仿冒品层出不穷,部分果农为抢市场压低价格,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2023年“李王争霸赛”上,金奖果农黎玉江的果子能卖到18元/斤,而隔壁村的普通果子仅3元/斤,价差悬殊的背后,是品牌辨识度的缺失。

破局:全链条发力激活产业动能,从“卖鲜果”到“卖价值”

在沿河鑫兴李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冻库里,负责人肖琦正检查刚入库的空心李。-2℃的恒温环境中,果子表面凝结着细密的白霜,保质期从20天延长到3个月。“今年5万斤果子,3万斤鲜销,2万斤存进冻库,错峰上市能多赚12万元。”他指着出库单笑道,冻库让“过时果”成了“抢手货”。

沙子空心李基地。

这只是产业链延伸的第一步。当地正从“前端种植”向“中端加工”“后端服务”全链条拓展:在县产业园区,投资2000万元的深加工车间里,工人将分级筛选后的空心李制成果酱、果酒、果干,每斤附加值提升3-5倍。“鲜果卖6.5元/斤,做成果酱能卖到25元/斤,还不愁销路。”车间负责人拿着刚下线的产品说,今年深加工产品已签下5000万元订单。

销售端的变革同样显著。邮政系统在产区布局的52个代收点,让果农“摘果即寄递”,通过“空运+次日达”模式,10000单鲜果从枝头到舌尖仅需24小时,物流损耗率从15%降至5%以下。电商平台上,“李王”黎玉江的直播专场单场销售额破80万元,他教网友分辨“正宗空心李”的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品牌认知度节节攀升。

沙子空心李基地里果农正在采摘空心李。

农旅融合更让“果子”变“风景”。南庄基地推出的“采摘+非遗体验”套餐,吸引了重庆、湖南等地游客,旺季日均接待量超2000人,带动餐饮、民宿收入增长40%。“游客摘一斤果付15元,还会买些果酒当伴手礼,一亩地多赚2000元。”村支书算起账来满脸笑意。

未来:产业链延伸再拓新局,小果子要成“金链条”

午后的县农业农村局会议室里,一场关于“空心李产业三年规划”的讨论正热烈进行。墙上的蓝图清晰标注着:到2027年,深加工率要从现在的15%提升至40%,建成5个冷链集散中心,培育3个年产值超亿元的深加工企业。

沙子空心李基地里刚采摘下来的空心李。

政策红利正持续注入。政府设立的2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重点补贴深加工设备采购和品牌建设;与贵州大学合作的“空心李品种改良实验室”,已培育出耐储存的新品种,货架期延长至30天;“地理标志产品”维权行动去年查处12起仿冒案,让正品溢价空间扩大20%。

合作社的探索更接地气。飞姐种养殖合作社联合189户农户,统一使用“沙子空心李”品牌包装,按等级定价,通过“订单农业”提前锁定销路。负责人黎巧飞打开手机展示:“今年和上海3家超市签了直供协议,每斤保底收购价5元,果农再不用担惊受怕‘卖不掉’。”

站在南庄村的观景台上,漫山李树与远处的深加工园区连成一片。冉刚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用电商直播将父亲的果子卖到了新疆,最近又在琢磨开发“空心李文创礼盒”。“以前只懂种果,现在知道这颗果子能变果酱、变风景、变文化,路越走越宽了。”冉刚望着果园,眼里的光比盛夏的阳光更亮。

从石缝中求生的“救命果”,到产业链上的“致富果”,沿河空心李的蜕变,正是乡村振兴中特色产业破局的生动注脚。当一颗果子串联起种植、加工、物流、文旅等多个环节,“丰产不丰收”的困局,正在延伸的产业链条中悄然破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