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对中国企业的牵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5:19 1

摘要:今天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永续经营,这是一个好题目。有此警觉,在美国的近代发展中出现较早。在台湾,若干有识之士,有此考虑,也有二十年了。而在大陆,似乎发展还是重于延续。

顺应自然,心存诚信

各位朋友,今天各位在清华大学聚会,承蒙邀请,让我发言,我自己不能到场,只能请同仁替我在会上,陈述拙见。

今天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永续经营,这是一个好题目。有此警觉,在美国的近代发展中出现较早。在台湾,若干有识之士,有此考虑,也有二十年了。而在大陆,似乎发展还是重于延续。

然而,这一课题,早晚会逼人而来,要求慎重思考过分消费的后果。清华大学的聚会,能够以此为主题,值得佩服。

我今天想提醒的,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金、铁、油、硅,而是我们居住的土地和生活必需的水。最重要的能源,不是燃料,而是“人”自己的心愿。

今天农业生产方式,自从所谓“绿色革命”以后,农田使用肥料和杀虫剂,也大量地浪费灌溉用水。我侨居美国,以美国的情形为例。美国所发展的大田广种,舍得用水,也舍得用化肥和杀虫剂,每一年耕种,挖开一层土壤,每一年,跟着收获,那层土壤就随风而去。美国的内陆大平原,曾经是世界最大的一片农业生产地带。

今天,土壤飘失的危机,令人担忧。水土保持不当,已经造成极大的灾害。美国内陆大平原上,火灾、水灾的频率,年年增加。美西山谷地带,也是因为种植瓜果,极度聚集山上的雪水,直接灌入农田,山林土壤无水可蓄,于是,山林野火,今年一年,已经烧去面积以百万公顷计的山林。

关于水的问题:今天的生活方式,人类的排泄用水,带着排泄物,流向污水池。无数大城市的污水,经过处理,取出其中的一些物质;但是很少人想到,可以直接将污水,作为灌溉用的有机肥料,既减少用水的浪费,也可以代替惹祸的化学肥和杀虫剂。

上面所说的只是两个例子,似乎只是小问题,但想想看,世界多少大城市,多少现代式的居住,有多少人口的排泄,成为负担,岂是仅仅归零而已?

水、土,我们寄身托命的资源,一旦被糟蹋,无处找替代。盼望在座各位,发展事业时,常常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人:珍惜这些无可复制的自然资源。

永续经营,不仅是保持足够资源而已。世间颇有因为人谋不臧,一致中途失败的事业。因此,在我们目前提出的课题,“人”的因素,也当予以讨论。企业经营,“人和”是一个大家视以为常,却又罕见审视如此的成败关键。

我以为,在管理学与组织学范围内,人际关系乃是处处可能导致成败的因素。

以企业经营为例,其各个经营层次,约略言之,不外下列诸项:策划、管理、开发、生产、销售等项目。在每一阶段,都有至少二人,共同参与;在这些项目之间,又有上游与下游的交接。

世上,只要有两个人,参与一件事,就有沟通之际,彼此理解的差异,必须摆平。他们达到共识,是否彼此依旧和气?还是有了疙瘩?都会导致下游一方是否恰如上游一方的盼望,适当的付之执行?一环接一环,如果都有理解的落差,整体的规划和执行,也许因毫厘之差别,出现千里之失误。

这一类的讯息传达失误,也许就是全盘失败的主因。沟通、交流的困难,不在语言,而在心态。上司、下属之间,有顾虑;同僚之间,有竞争;买方、卖方,有对立;同行彼此,有猜忌:解除这些隔阂,只有双方心存诚信,也就是“人和”。

“人和”,由一个群体内部的气氛决定其是否存在。大者如一个国家民族具有的文化,小者如一个公司内部的气氛。

如何培养“人和”,在国族层次的共同体,颇有赖于其菁英份子的引导,而逐渐孕育为一代风气;在公司、团体一类的共同体,则仰仗主持人,或领导阶层,以身作则,培养这一单位的气氛。

中国由衰而乱,岂止百年。幸而剥复贞元,朕兆灼然显现。在座各位,国族群彦,都有事业,也都有抱负。今天此处,八七老人,不能自禁,将一些感触,陈述如上。盼望能引起各位共鸣。谢谢各位。

我本来还想,讨论其他的类似课题,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就只好到此为止。将来有机会,再在同一个主题下,我们再和大家进一步的讨论。

恭祝大会成功,谢谢。

许倬云,撰于美国匹茨堡,2017.8.10

中国传统制度中的理性和感性

欢迎各位参加华道人文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应用论坛。我现在人在美国,岁数大了,不能长途旅行,无法回来与大家共襄盛举,先向各位致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企业(组织)管理的方式和精神,我有一点感想,想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中国企业(组织)的制度化,我想在战国时期到汉初就已经相当成形。法家的一些用人以及训练的理论,后来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的基础。这其中的精华,大概被企业家吸纳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法家尤其是韩非子与申不害的讨论中,讲得很清楚,在训练的阶段,是有教无类;在聘用的阶段,是用人唯才;在工作的阶段,是信赏必罚,即按照职位的需求审查工作成绩,进行奖赏和惩罚,没有苟且。这主要是理性管理的精神。

管理的制度,纵向讲起来是分层负责,横向讲起来是分割任职,分割的横向里面各个单位之间要彼此照会和官联(注:指官吏联合治事),不同的office之间要有联系,这样纵横交错,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是中国历代文官制度的一个主要特色。

西方直到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后,才从东方学到了如此的管理方式。在这之前,欧洲很难说到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欧洲政府基本上都是一种封建制度,封君和助手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企业界后来承袭了这种精神,我们可以从明清两朝山西票号来进行了解。对伙计的训练从学徒开始,成了伙友以后,就把他当作朋友看,按照能力分配,也按照工作成绩升迁和擢罪,非常地客观。

治理大的企业如同治理国家一样,需要理性的成分,可是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性的成分。

中国文化里边的个人都是由纵向的和横向的种种网络结合在一起,不是完全的个人。每个人的俗欲在那个系统里面就是自己人,照顾到底。彼此要以情感的结合,不是仅以薪水和工作的交换。

山西票号,一个人成为伙计之后,跟主人的关系既是宾东也是朋友,还是长期的伙伴。在工作期间除了个人薪水以外,每年有分红,按照劳资的年份即年资来计算,拆若干股给他,大概以千分之一股作为计算,每年千分之若干的数字算作入股的数量,叫做劳绩股。

层级高就数字大,层级低数字就缩小,当一个人退休的时候,累积了一个相当数字的股份,可能是总数的百分之五,可能百分之十,可以得到退休的储蓄,按年分配给他。

到今天,美国的大公司除了主管以外,一般的雇员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引进了西方的管理制度,他们也用的是西方的方法,可是他们也有会社的制度,会社对于雇员来说雇员都是自己人,分配他们宿舍、照顾他们医药,也照顾他们私人的需求,给他们病假、事假等等特别多的优待。

同样,除了分红以外,到了退休年龄,也会给到一部分的股份给他,使他可以有养老的本钱,可以一直住在会社的社区里面,不再离开。

从年轻时进入会社,到老死一直有所依靠。日本仿效了中国的这种制度,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日本企业界的稳定性是比欧美要强得多。

我拿这两个制度,中国传统制度里面理性的部分和感性的部分都跟大家报告一下,希望在大家中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采纳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企业管理的精神。

谢谢各位。新年刚过,恭贺新禧。

许倬云,2019.1.1

以“信”经营,以“义”管理

欣悉各位致力讨论中华文化传统中,企业经营方式。谨以为:

其要义在于,以“信”经营,以“义”管理。前者信守承诺,后者善待伙友。

此处尤以后者之“义”,最与西方资本主义体制内,劳资对立现象,完全不同。

伙友乃是“朋友”,不是“下属“。中国传统老字号,如瑞蚨祥,同仁堂、大盛魁、等等,学徒卒业,担任基层干部,即配“身股”,占有若干股份,如此每年按照工作成绩,分配若干股份,至退休时,积累股份,颇可养老。因此伙友与事业单位,有同体共存关系,不是劳资对立之矛盾。

谨盼望:各位企业家,善体前人良好传统,模仿实践,树立中国式的劳资关系。

谨祝各位事业成功,前途光明。

许倬云谨贺,2019.11.3,时年90岁

中华传统文化企业应用年度论坛

2017年8月18日-19日,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企业应用年度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正和岛主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华道人文交流中心、厚德心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商业评论》及国研·斯坦福项目办公室联合协办。

来自中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及地区的100多位知名人文学者、企业家及管理顾问参加了本次论坛。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老先生,也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发来题为《顺应自然,心存诚信》的祝词,表达了对当今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担忧,提醒大家在发展事业的同时,一定要珍惜无可复制的自然资源。

而要实现“永续经营”,在保护资源之外,还要充分重视“人和”,因为“人际关系是处处可能导致成败的因素”。要培养“人和”,需要精英的引导以及以身作则。

许老的讲话引起了在场众多嘉宾的共鸣,小到一个家,大到国家、世界,如何和谐共生,是每位地球公民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中也提供了很多的良方。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张延岐

接下来,嘉宾们分别就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应用与西方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等多个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 刘东华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王守常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张延岐会长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人员致欢迎辞。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其中蕴藏的治世治国治人的思想,可以援引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用以丰富企业家的管理艺术;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孙庆聚先生为大家解读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总结归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规律是画人、画心、画魂;

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首席顾问刘东华先生倡导良知企业应具备良知、良能、良心、良果和良态;

中国文化书院王守常院长从文史的角度解析文化中国;

清华人文学院蔡文鹏副院长用一个“和”字高度凝练中华传统文化;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杨壮教授论述了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

清华人文学院副院长 蔡文鹏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 杨壮教授

北极光基金会CEO、查尔斯王子Pennies基金会受托人、英国CHIME集团高级顾问西蒙·琼斯也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演讲。

西蒙·琼斯提到:“财富是要为所有人服务的。中国在大力提倡‘一带一路’的时候,西方人看到的是经济发展;然而经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看到的是大多数西方人没看到的,中国的‘一带一路’,是连接未来的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思维之路。”

北极光基金会CEO 西蒙·琼斯

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应用的标杆企业:固锝电子吴念博董事长、大三湘茶油周新平董事长、赢家服饰陈灵梅董事长、完美集团胡瑞连总裁以及方太厨电茅忠群董事长现场进行案例分享。

企业家们对于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情怀与担当、对员工、顾客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嘉宾。

每一家标杆企业的成长经历和遇到的困难或许不同,但是支撑他们砥砺前行的做人做事的准则却高度一致,讲诚信,讲良知,经营人心远比追逐利润更重要。

固锝电子董事长 吴念博

固锝电子吴念博董事长从2010年1月开始以“家文化”为管理企业的核心理念,以全局观和整体观看待企业,重建员工之间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提倡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绿色环保、健康促进、慈善公益、志愿者拓展、人文记录、敦伦尽分。

企业因为践行传统文化,应用老祖宗的智慧,一点一滴的改变着企业,并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改变着社会生态、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完美集团董事长 胡瑞连

完美集团董事长胡瑞连先生分享了在他经营过程中,如何用朴素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判断,“先问是非,后问成败”“人在做,天在看”。

而他过去几十年的经历也充分证明了,依循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才是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胡董认为借助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一定会进一步扩大,他倡议所有的企业家要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去传播和影响世界。

大三湘茶油董事长 周新平

大三湘茶油的周新平董事长用“心联网”的概念讲述他如何切实运用传统文化理解并尝试解决“三农”问题的经历。周董事长在演讲中,着重分享了他如何与农民处理好关系的经历。

他从对人性的理解出发,看到因为不信任和受生计所迫,农民才会爱占小便宜;

如何变看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可怜之人必有可爱之处”,去引导和教育农民,去激发人性之善,去重建农民的尊严。

在理解农民的过程中,也带领员工净化内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努力建立“良币驱逐恶币”的行业。

赢家服饰董事长 陈灵梅

赢家服饰的董事长陈灵梅女士坚持良知经营,诚信经营,用正能量引导员工,编写七字经,用传统美德经营企业。

方太厨具的董事长茅忠群,从2008年开始在企业导入传统文化,经过十年摸索,已经形成一套相对独立与完整的管理体系,以中西合璧、品德领导、德礼并用、仁道经营、修己安人为主线,带领员工修身心、尽本分、快乐学习、快乐奋斗。

打造出物质和精神都幸福,以良知促创新的企业文化,领导率先垂范,员工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品牌提质升级,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会专家与企业家们共同草拟了《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应用宣言》,倡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推动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和谐化。

本次公益论坛旨在通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企业应用这一课题的探讨,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心”思路。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更好地注入到管理原则中去。

与会企业家纷纷表示论坛结束后,会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活动中积极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用人文价值引领商业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形成新的宇宙观和发展观,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均衡,更趋和谐与美好。用“心”思维引领新的商业文明。

来源:点滴财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