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手机让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购物、转账、社交等各种操作。然而就在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一场看不见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智能手机让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购物、转账、社交等各种操作。然而就在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一场看不见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近日,央视紧急发布警告,曝光了三款极其危险的手机软件,它们不仅能够远程操控您的手机,更可怕的是能在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清空银行卡余额。
北京的安女士和徐阿姨就是受害者,她们分别损失了三万多元和全部积蓄。
那么这三个软件分别是什么?又是如何对手机进行远程操控,突破手机的安全防线的呢?
央视这次曝光的消息让人不寒而栗,三款看似普通的手机软件竟然成了洗劫百姓钱财的工具。第一款叫"云服务",听起来像是提供远程协助的正规软件,实际上却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
第二款"中银会议"更是狡猾,它故意在名字里加上"中银"两个字,让人误以为是中国银行的官方软件。
第三款DAI-NFC技术含量最高,它能够利用手机的NFC功能进行盗刷,连输入密码的步骤都能跳过。
这些软件的危害程度远超普通人的想象。它们一旦被安装到手机上,就像给骗子开了一扇后门。
骗子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看到您手机屏幕上的一切内容,包括人们输入的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甚至是和家人朋友的聊天记录。
更可怕的是,当反诈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软件有问题,试图打电话提醒时,这些软件竟然能够拦截电话,让预警信息根本传达不到手机使用者这里。
有一次,警方接到举报后紧急联系一位正在被骗的市民,连续拨打了十几通电话都无人接听。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骗子通过恶意软件拦截了所有来电。等到这位市民发现银行卡被清空时,一切都晚了。
这些软件还有一个令人发指的功能,就是偷偷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内容都会被打包发送给骗子。
骗子拿到这些信息后,不仅自己用来行骗,还会转手卖给其他犯罪团伙。这就意味着,您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可能因此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么危险的软件怎么会被下载到手机里。普通人又不傻,又怎么会主动安装这种东西,而这就要说到骗子的高明之处了。
他们从来不会直接让您下载,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和场景,一步步引导您上钩。
骗子能让人心甘情愿下载危险软件,靠的就是精心设计的话术和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他们的套路通常分三步走,每一步都经过反复推敲,专门针对普通人的心理弱点下手。
第一步是制造恐慌。骗子会冒充各种客服给手机使用者打电话或发短信,尽管内容五花八门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您紧张起来。
比如说快递出了问题需要赔偿,或者不小心开通了某个付费服务每月要扣几百块钱,再或者账户存在异常会影响征信。
这些说辞都是精心挑选的,因为快递、扣费、征信这些词汇最容易引起普通人的重视。
当手机使用者感有了危机感,有所紧张并且思绪动摇之时,这些骗子的第二步也就开始了,那就是扮演救世主。
当手机使用者被这些消息搞得心慌意乱时,骗子会马上换一副面孔,变得特别热心和专业。
他们会说自己是高级客服,专门处理这类问题,还会主动提出帮您解决。这时候很多人的戒备心就开始松动了,觉得遇到了“好人”。
关键是他们还会要求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美其名曰是为了指导操作。可一旦同意了,这个手机也就完全暴露在骗子眼前了。
北京的安女士就是这样一步步掉进陷阱的,她先是收到一条短信,说她的快递在运输过程中损坏了,可以获得赔偿。
安女士平时网购比较多,看到这条短信也没多想。随后就有自称快递公司客服的人打来电话,语气特别诚恳,还主动说要给她双倍赔偿。
安女士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但对方说这是公司的新规定,所有赔偿都要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看对方说得有理有据,安女士就按照指示下载了软件。
接下来的操作更是让人防不胜防,骗子说为了赔偿需要验证她的银行卡,让她把几张卡里的钱都转到一张卡上。
安女士觉得有些奇怪,但骗子解释说,这是为了方便一次性赔偿到账。
在开启屏幕共享后,骗子看着她输入密码,记下了所有信息。等安女士反应过来时,卡里的三万多块钱已经不翼而飞了。
更过分的是故事还没结束,骗子继续哄骗安女士,说钱只是暂时冻结了,需要她再申请一笔网贷来解冻。
已经慌了神的安女士又按照指示申请了网贷,结果这笔钱也被骗子转走了。
看到这些真实案例,不得不说骗子的心理战术确实高明。他们利用的就是人们害怕损失、相信权威、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
面对愈演愈烈的电信诈骗,国家和各个部门都在行动。就拿这次"中银会议"软件来说,中国银联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就发布了声明。
明确告诉大家这个软件跟银联没有任何关系,纯属骗子冒用名义。银联的反应速度确实很快,声明发出去不到一天,各大媒体都在转发,很多人因此避免了上当。
公安机关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全国公安机关就破获电信诈骗案件2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数人,仅诈骗高层人员就抓捕了570余名。
银行和通信运营商也在技术层面下功夫,现在很多银行都升级了风控系统,一旦发现异常转账会立即冻结。
有位市民就因为银行的及时预警,保住了自己的养老钱。当时骗子正在操控他的手机转账,银行系统检测到短时间内多笔大额转账,立刻暂停了交易并给他打电话确认。
通信运营商也在拦截诈骗电话和短信,每天拦截的诈骗信息数以亿计。
各种反诈宣传也是铺天盖地,打开手机经常能看到反诈提醒,社区里贴着防骗海报,电视上播放着反诈公益广告。
警方还推出了国家反诈中心APP,这个软件能够识别诈骗电话和短信,提前预警。很多地方的民警还会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诈骗手法。
虽然国家采取了这么多措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子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以前的诈骗可能就是打个电话骗骗钱,现在已经发展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了。有些诈骗软件甚至能够模拟真人声音,让人真假难辨。
前段时间就有这么一个案例,骗子利用AI技术合成了一位企业老板的声音,给财务打电话要求转账。
财务听着确实是老板的声音,连说话的语气都一模一样,差点就把公司的钱转出去了。幸好财务比较谨慎,又给老板发了条信息确认,这才发现是骗局。
看到这些案例,真的让人感慨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了骗子更多作案的工具。
国家和机构确实在努力,但作为与此事件关系更加紧密的普通群众,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提高警惕,防范被骗。
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轻易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
徐阿姨的遭遇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她就是因为轻信了所谓的"理财顾问",下载了一个号称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软件。
结果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把自己的养老金全部搭进去了。事后徐阿姨才知道,那个软件根本不是什么正规的投资平台,而是骗子专门用来诈骗的工具。
遇到涉及钱财的事情,一定要多个心眼。不管对方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只要涉及到转账、输入密码、提供验证码这些操作,都要停下来想一想。
可以挂断电话,自己主动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核实。比如对方说是银行的,您就打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问问。
说是快递公司的,就打快递公司的电话确认。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帮您避开百分之九十九的骗局。保护个人信息也很重要,不要随便在网上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这些敏感信息。
收到陌生链接不要点,陌生二维码不要扫。有些骗子会发送伪装成官方通知的短信,里面带着链接,一旦点进去,手机可能就被植入木马了。
家里有老人的更要注意,老年人接触网络比较少,对这些新型诈骗手段了解不多,很容易上当。
子女要经常给老人普及防骗知识,最好把老人的大额资金分开存放,不要都放在一张卡里。还可以给老人的银行卡设置转账限额,这样即使被骗,损失也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如果不幸已经被骗了,第一时间要做的是报警和联系银行冻结账户。时间就是金钱,越早采取行动,追回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时要保存好所有的证据,包括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对方的电话号码等等,这些都是警方破案的重要线索。
除了自觉提高警觉心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这个软件是公安部推出的,完全免费。
它能够自动识别诈骗电话和短信,还能检测手机上是否安装了危险软件。很多人装了这个APP后都说效果不错,经常能收到预警提醒。
通过案件的分析不难发现。防骗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己的警惕性。骗子的手段再高明,也骗不了一个时刻保持清醒的人。记住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转账的陌生电话都要多加小心。
智能手机虽然让生活更便捷,但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放弃使用智能设备,也不能掉以轻心。
提高警惕、掌握防骗知识、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科技在进步,骗术在升级,但只要我们保持理性和警觉,就能让骗子无机可乘。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接了客服电话后手机失控,钱差点没了!警方详解诈骗套路
信源:杭州日报 紧急提醒!千万别卸载这款APP!警方已介入
来源:知识观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