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碑》中的“道未可诠其有物,释未可证其无生”究竟何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6 09:50 1

摘要:暑期在教高中文言文,正好教到了晚唐皮日休的这篇《孔子庙碑》,也被编入了《古文观止》。但是查了一下译文,却让我不禁忧心忡忡,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这十几年来,我已经修正了不知凡几的错误解读,但也仅限于我用来教学或者涉猎的内容,已经有了“尽人事听天命”的宿命感,真可谓

暑期在教高中文言文,正好教到了晚唐皮日休的这篇《孔子庙碑》,也被编入了《古文观止》。但是查了一下译文,却让我不禁忧心忡忡,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这十几年来,我已经修正了不知凡几的错误解读,但也仅限于我用来教学或者涉猎的内容,已经有了“尽人事听天命”的宿命感,真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究其根本,无非就是“不愿误人子弟”罢了。

在这篇《孔子庙碑》中,这句“道未可诠其有物,释未可证其无生”被解释为“理论没有事物不可以诠释,解释没有一件没有根源”,而紧接着的“一以贯之,我先师夫子圣人也。”这句,就被想当然地翻译为“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我的先师孔夫子是圣人也。”前后两句就成了一种“递进关系”!

但是,“没有事物不可以诠释”是一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按文言文的正常表述应该是“无不可诠其有物”,而实际的表述却是“未可诠其有物”,即“不能诠释有物”。这种读后感级别的解释,要多不靠谱就有多不靠谱。

那么这两句话该如何解释呢?“道未可诠其有物”的“道”指的是“道家”,“释未可证其无生”的“释”指的是“释迦牟尼”,也就是佛教。这一段话就是把儒释道三家的理论进行了一番横向对比,拉高踩低,突出儒家的伟大。

为什么说“道家不能诠释有物”呢?因为在《道德经》里,大谈“虚无”这个概念,对“道”的解释就是一种“无”的概念,然后就“无中生有”了,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了。但怎么就“从无到有”了?这就是道家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

为什么说“佛教无法证明无生”呢?因为“无生”一词是佛教术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佛教源于印度,讲的就是“转世轮回”,所以就“无生无灭”了。但你又如何证明呢?所以说“释未可证其无生”。

我们再来看《孔子庙碑》的后面一段内容:

帝之圣者曰尧,王之圣者曰禹;师之圣者曰夫子。尧之德有时而息;禹之功有时而穷;夫子之道久而弥芳,远而弥光。用之则昌,舍之则亡。昔否于周,今泰于唐。不然,何被衮而垂裳,冕旒而王者哉?

是不是同样在“尧、禹、孔子”之间又作了一番横向比较,照样是“拉高踩低”,指出尧、禹的不足,而突出孔子的“道”长久而广大。所以我们即便仅从行文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也越发证明前面的“道”和“释”毫无疑问就是指“道教”和“佛教”。前面是儒释道的“理论(道)之争”,此处则是“尧、禹、孔子”三圣的“人格魅力之争”。

那么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呢?出自《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就属于“仁”的概念,《中庸》有云:“忠恕违道不远”。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即“君子之道”。孔子一以贯之的理论不就是“以仁治天下”吗?而《论语·里仁》篇里的核心内容就是在论“仁”!而孔子那套“以仁治天下”的理论,可不就是在周朝(春秋时期)不受待见,在唐朝兴盛的吗?所以才说“昔否于周,今泰于唐”!

我早说过,那些缺乏文理逻辑分析能力的学者或老师,在文言文方面的造诣与我相差不以道理计。当真是可悲可叹又可笑!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