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8月,仍值盛夏高温多雨季节,病媒生物活跃,繁殖迅速,多种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加之暑期旅行旺季,温馨提示广大群众需关注:虫媒传染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痢疾)、食源性疾病、狂犬病、注意防范高温中暑、暑期安全及儿童青少
进入8月,仍值盛夏高温多雨季节,病媒生物活跃,繁殖迅速,多种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加之暑期旅行旺季,温馨提示广大群众需关注:虫媒传染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痢疾)、食源性疾病、狂犬病、注意防范高温中暑、暑期安全及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疟疾
当前正值夏季蚊媒活动高峰,蚊媒传染病进入高发流行期,境内外疫情输入及扩散风险持续攀升。广东省佛山市基孔肯雅热疫情已出现流行并外溢多省的情况,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登革热疫情传播活跃;武都区全境位于长江流域,蚊虫密度大、外出务工人员多、输入风险高。
健康提示:
一、清除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1、翻盆倒罐清积水:及时清理房前屋后、阳台、楼顶的废弃瓶罐、轮胎、泡沫箱等积水容器,避免蚊虫孳生。
2、疏通排水系统:检查并清理下水道、沟渠、屋顶排水槽等处的淤泥和杂物,确保水流畅通。
3、管理水生植物:家中水养植物(如绿萝、富贵竹)每3-5天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或改用沙土种植。
4、雨后及时巡查:降雨后重点检查楼顶、阳台、花盆托盘等易积水区域,防止蚊虫繁殖。
二、科学防蚊灭蚊,降低叮咬风险
1、安装防蚊设施:家庭、学校、医院等场所应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防止蚊虫入侵。
2、合理使用灭蚊工具:可选用电蚊拍、蚊香、气雾剂等灭蚊产品,注意安全使用。
3、外出做好防护: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前往草丛、水边等蚊虫密集区域。
三、健康监测,及时就医
1、关注症状: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疑似蚊媒传染病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活动史及蚊虫叮咬情况。
2、旅行防护:前往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时,提前做好防蚊措施,返回后加强健康监测。
四、全民参与,共建健康家园
1、配合统一消杀行动:积极响应社区、村委组织的集中灭蚊行动,共同清理公共区域卫生死角。
2、邻里互助监督:发现蚊虫孳生地或卫生问题,及时向社区或爱卫办反映,共同维护环境卫生。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7-8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
健康提示:
1、及时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能够预防EV71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2、做好个人防护。加强个人手卫生,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儿童在接触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至少洗20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家庭常备“84”消毒液,采用“浸、洗、擦、洒、泼”五法对儿童的玩具、其他用品等清洗消毒,奶瓶、奶嘴、尿布、玩具等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做好日常健康监测。每日监测孩子体温,留心观察孩子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等症状,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疱疹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5、重点机构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学校及幼托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患儿及时隔离上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严防校园聚集病例发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恶心,以及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脑水肿,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部分患者临床治愈后会留有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癫痫样发作等后遗症。病例多集中于7-9月。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常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健康提示:
1、及时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所有适龄健康儿童均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共接种4剂次,8月龄接种2剂次(2剂次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鉴于当前成人乙脑高发的情况,推荐农村地区40-74岁人群于乙脑流行季前(7月前)在“知情、自费、自愿”原则下进行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或2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
2、做好防蚊、灭蚊。家居环境中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
3、加强家畜饲养管理。家畜尽量远离人居住环境,搞好家畜环境卫生,做好圈舍防蚊灭蚊,必要时给家畜接种乙脑疫苗。做好家庭和畜(禽)舍环境卫生,排清可能滋生蚊虫的积水,进入多雨汛期一定要注意定期“翻盆倒罐”清积水。
4、防止蚊虫叮咬。外出活动时宜避开蚊虫喜好的阴暗隐蔽环境,穿浅色长袖衣裤,也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
5、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嗜睡、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食源性疾病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另外,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引起食源性疾病。同时随着高/中考结束、暑假的来临,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子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随着气温的升高,食品容易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2、注意烹饪环境卫生与方式。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把质量关,不购买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等原材料。加工食品时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厨具、容器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尽量不食用,如再次食用应彻底加热。
3、外出就餐多注意。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和野生植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风险。
4、及时就医与消毒。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等消毒。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与饮食不当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呈现上吐下泻的典型症状,有些还伴有发热、头痛、食欲缺乏、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健康提示:
1、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婴幼儿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病菌污染玩具而感染。
2、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室内外地面、门窗和桌面;保持厕所清洁卫生;加强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清理生活垃圾。
3、搞好食品卫生,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食物要煮熟煮透,剩菜剩饭要加热后食用,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夏季注意凉拌菜卫生,防止苍蝇叮爬。
4、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5、保护易感人群。一旦出现腹泻、呕吐,尽早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的消毒。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七月正值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户外作业人员如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健康提示:
1、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需加强通风降温,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2、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做好防护。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选择轻薄浅色衣服,并做好防晒,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
3、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清淡饮食,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4、及时采取缓解措施,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洪涝灾害
进入盛季,降水强度增大,易出现洪涝灾害,提醒广大公众应预防意外伤害、注意饮用水安全、防止病从口入、注意环境卫生。
健康提示:
1、出行前提前了解气象和路况信息,恶劣天气应避免出行,远离危险地带。如确需外出,建议备好安全措施,保持通信畅通,提前规划好路线并告知家人。暴雨来袭时,应选择地势高、牢固的建筑物进行躲避;下雨天行走时要注意井盖,发现水面有漩涡、突泉时应绕道而行,注意车辆行驶安全,控制车速、谨慎变道。
2、遭受暴雨灾害后,要注意:①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容器要定期清洁,以防污染;饮用井水、河水等临时水源时,一定要消毒后才取用。②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溺死禽畜、来源不明的食物等;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③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居室周边雨水、垃圾,减少蚊虫滋生,同时注意防蚊、灭蝇,做好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接触污水,不要在污水中洗衣、游泳等,避免光脚踩水。做好家畜管理,避免家畜粪便污染水源、食物。④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与脸盆应单用。
3、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暑假安全
暑假期间,学生外出玩水、游泳等活动频繁,家长应加强监管,注意防范溺水等不安全事件发生。
健康提示 :
1、树立交通文明意识。暑假期间,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全。避免让孩子独自在路边、车辆周边玩耍、逗留,培养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防止溺水。选择规范的游泳场所,不去池塘、水库、沟、河等情况复杂的自然水体内游泳戏水。下水前要做好热身,避免下水后发生肌肉痉挛等问题,家长应全程关注孩子的活动轨迹和状况,避免发生意外。
3、防止中暑。出门应做好防护工作,注意遮挡,避免太阳直射。避免长期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要少量、多次、充足饮水,并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暑假期间应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做到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膳食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少喝或不喝饮料。
防范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
假期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期,随着暑假来临,要特别注意防范儿童青少年溺水、交通事故、跌倒和坠楼、触电、烧伤烫伤等意外伤害。
暑假放假安全提醒:
1、家长应对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安全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热水瓶、消毒液等物品应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位置,厨房刀具等尖锐物品要放置妥当;家中用电设备和电源要远离儿童触及范围;不要让儿童攀爬窗台;儿童要远离有毒药物、化妆品、打火机等物品。
2、家长应加强看护,教育孩子不去未开发的景区探险,不在无人看护的河流、池塘或水库游泳,预防溺水。儿童游泳应选择正规的游泳场所,要由有救护能力的成人带领或有组织地进行,不要单独下水。如遇到同伴溺水,孩子千万不要自己强行救援,应大声呼救请周围的人帮忙救援。
3、注意培养儿童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安全的行为习惯,学习自救技能。家长应做好监护,尽量避免未成年儿童独自在家,多陪伴儿童外出。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