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个例。近年来,关于肛门检查的质疑与争议频频登上热搜,而背后被忽视的,是人们对肛诊的极度陌生与误解。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直肠癌病例超过23万例,其中近五成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肛诊,正是最早发现这一类疾病的“前哨站”。
谁都不愿看到,一场原本出于健康检查的肛诊,最后却被误解成“性侵犯”,引发轩然大波。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关于肛门检查的质疑与争议频频登上热搜,而背后被忽视的,是人们对肛诊的极度陌生与误解。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直肠癌病例超过23万例,其中近五成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肛诊,正是最早发现这一类疾病的“前哨站”。
问题不是出在检查本身,而是无知与恐惧的混合,让人们对这个本该贴近生命安全的举动,蒙上羞耻和敌意的阴影。
如果说乳腺检查已经逐渐被女性接受,宫颈癌筛查也开始普及。那么肛门检查,至今仍像个“禁忌话题”,一提就让人脸红,一做就心慌。可身体的信号不管你尴尬不尴尬,它照样在悄悄变化,一旦错过,代价就是整条生命线的断裂。
真正让人寒心的不是检查本身,而是当疾病悄悄蔓延,我们却还沉浸在“误解它、拒绝它”的安全感中。
有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便是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医生建议做肛诊。他当场拒绝,说“不就是拉不出来大便吗,吃点通便药不就行了?”那年春节刚过,他因为大便带血、频繁腹痛住进医院,检查结果是中度分化腺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仅仅三个月后就病情恶化。
这类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很多病人直到出现严重症状才被送来,医生想帮都帮不了。而这种遗憾,其实在一次简单的肛诊中,就可以避免。
可现实中,大多数人对肛诊的第一反应不是“医学”,而是“侵犯”。尤其是女性患者,面对陌生男医生时的羞耻感、恐惧心理,甚至身体本能的抗拒,往往盖过对健康的重视。这种心理,其实可以理解,但误解不能放任。不理解医学检查的标准流程、不清楚医生的专业判断,再加上传言和网络信息的发酵,才会让“好意”变了味。
肛门检查并非“私人侵犯”,而是医学上极为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
早在《内科学》教科书中就明确指出,直肠指检是发现直肠癌、痔疮、肛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且操作安全、无创、成本低。哪怕在设备先进的今天,它依旧是很多基层医院最常用、最实用的初筛工具。
但很多人不知道,医生做肛诊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有明确规范。
检查前,医生需征得患者同意,说明操作过程;检查中,会佩戴一次性手套,涂抹润滑剂,最大程度减少不适;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十秒。医生的目光,不在“隐私”,而在寻找那颗可能已经鼓起的肿瘤、那处悄然溃烂的伤口。
如果你站在医生角度看,就知道那是责任,是专业,而不是“侵犯”。
有一位来自基层社区的女医生曾感叹,“我们害怕的不是病人不配合,是他们明明该检查却带着羞耻感拒绝。”
有时,一句“你是不是想占我便宜?”足以摧毁一个医生的职业尊严,也埋下患者延误治疗的祸根。
医学不是玻璃心,但患者的误解会伤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数据,有近四成的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远端转移,而这些人中,超过一半从未接受过肛门检查。
这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的生命,其实有机会被早一点发现、早一点救治,只可惜,他们没等来那一次“十秒钟的触诊”。
从另一个角度看,肛门作为消化系统的“终点站”,其实是身体许多问题的“报警器”。出血、瘙痒、坠胀感、排便困难……这些都不是小问题,而是身体在拼命喊“别再拖了”。
有个四十多岁的上班族,被痔疮折磨三年,靠止血药和坐浴硬撑着。直到某一天大便呈黑红色、整个人脸色苍白才去医院,结果发现,那不是痔疮,是直肠癌晚期。
就像有人误把车祸当刮蹭,等真相揭开,才知道车早已报废。
更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女性患者因为对男医生的排斥,最终放弃检查,导致病情错过黄金干预期。医学的性别中立性并不能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但这正是需要科普、需要社会理解的地方。
医生不是性别,是职责。检查不是侵犯,是守护。
而这份守护,离不开大众对医学的基本信任。
有人说肛诊太尴尬,太羞耻,太难启齿。但当你真正走进肿瘤病房,看到那些因为“怕检查”而耽误的年轻人、老人,甚至少年,就会明白,尴尬只是暂时的,生命却是不可逆的。
真正该羞耻的,不是接受检查,而是被误导、被恐惧、被偏见操控的健康选择。
肛门检查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羞耻游戏,它是医生用手指和经验在给你生命撑起一道防火墙。
那些你以为“没必要”的检查,其实正是身体最需要的那一次提醒。
别让误解毁了一次救命的机会。
别让偏见耽误了本该被早发现的病变。
别因为一时的脸红,而错过一生的平安。
医学面前,每一寸身体都值得认真对待。
你可以害怕,但不要拒绝理解;你可以迟疑,但不要拒绝检查。
健康不是靠“感觉”保下来的,而是靠一个个科学的动作筑起的防线。
肛诊,就是其中一层,让人尴尬,却可能救你一命。
当我们都能正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或许,误解就不再有滋生的土壤。
当我们不再用“性”的眼光看待“诊”的过程,医疗的尊严和患者的生命,才有了真正的保护伞。
别再等“后悔”两个字出现在病历上,那时,再多的眼泪也换不回一次简单的检查。
真正成熟的社会,不是没有争议,而是能用理解和科普,去化解误解与恐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肛肠外科学分会. 直肠癌早筛指南(2024年版)[J]. 中华肛肠外科杂志,2024,40(3):145-149.
[2]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
[3]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癌症报告2023[M]. 日内瓦: WHO出版部,2023.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