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统计局公布了4月两个重要的物价数据,CPI同比下降0.1%,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物价依然在0轴徘徊;PPI同比下降2.7%,连续31个月下降,为6个月以来最大跌幅。
5月10日,统计局公布了4月两个重要的物价数据,CPI同比下降0.1%,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物价依然在0轴徘徊;PPI同比下降2.7%,连续31个月下降,为6个月以来最大跌幅。
通缩,仍然挥之不去。
其实央妈早就看不下去了,刚刚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罕见提出:“物价合理回升,价格调控要从管高价转向管低价”。
2025年管理层定下的通胀目标就是2%,时间紧迫,为了拼经济,为了保就业,火力全开干通缩,物价必须上涨,通胀必须快速雄起。
1
涨物价,拉通胀,第一刀必须砍向公共基础服务这个刚需。
也许你要问:当前经济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需求不足→企业降价→利润暴跌→裁员降薪→消费更弱→通缩螺旋。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必须让物价合理回升,实现温和通胀。
但问题来了:谁敢先涨价?
弹性消费,比如手机、汽车等等这种不但不敢涨,还要各种国补降价促销,生怕你不买账。
要涨价,只能从老百姓的刚需入手。
水、电等这种公共基础服务,就算涨价老百姓也必须买单,消费基数足够大,对其他各行各业的物价都能产生连锁反应,成本推动型通胀,对拉升物价指数立竿见影。
以一线城市深圳为例,最近打算让自来水涨价13.05%,居民用水价格从8元/方,涨到9.35元或者10.29元。
深圳算是抓住了通胀的命门。
而在深圳之前,不少城市已经按下了涨价键。水费广州涨了34%,南京涨了26%,北京一吨水也快要5块钱了。
过去那些年,国内的水电煤气价格也确实便宜,长期处于国际较低水平。
以水价为例,据国际水协会的调查,用水100方以内时,2021年我国四大直辖市平均用水价格为0.7美元/方,在全球173个主要城市中的排名均位于后10%。
这回拉通胀从公共基础服务价格入手,就算涨点,老百姓也能接受,对社会稳定影响不大。
2
不仅公共基础服务涨价,其实,从年初开始,部分食品行业的价格已经开始悄悄涨价了。
2月12日,“麦当劳涨价”的话题毫无预兆地冲上热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对许多早起上班的“社畜”而言,麦当劳的早餐套餐一度是通勤路上性价比最高的“续命神器”。
根据消费者爆料,此次涨价主要针对早餐时段的热门产品猪柳蛋麦满分套餐、原味板烧鸡腿麦满分套餐等,各类套餐涨幅均为0.5元,此外,“开心乐园套餐”也同步上调0.5元。
尽管麦当劳强调此次平均涨幅仅2%,但网友依然吐槽不断:“连麦当劳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涨价,我的工资却还是少得可怜,这合理吗?”
3
咖啡作为许多写字楼白领的“续命神器”,这回也喝不起了。
春节刚过,上游咖啡豆企业开始涨价了。
浙江一家咖啡豆企业的通知函显示,“仅咖啡原材料一项,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价格上涨了超过150%……对于咖啡熟豆价格,做出上调决定(拼配豆在现有基础上每磅上调10元起)。”
国际咖啡组织发布的1月报告显示,咖啡价格指数相比去年同期上涨75.8%,这个涨幅已经超过了黄金的涨幅。
光看数据只是觉得有些意料之外,但站在自己日常消费的场景中,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我在某电商平台上了解到,几家咖啡豆销量靠前的店铺,今年以来的价格涨幅,基本维持在14%-20%左右。
4
关税大战此时也来神助攻,部分进口商品涨价对国内物价也会产生一定冲击,形成输入性通胀。
昨天,中美经贸谈判很顺利,结果超预期,中国只对美国加10%,但老特上台前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平均关税是7.3%。加上10%,实际执行17.3%的税率。这个税率相对于去年已经大幅度提高了。而且老特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是常态,今后我国的进口关税一定是有增无减的。
以食品为例,这种冲击集中体现在三个关键的进口品类上:大豆、牛肉和猪肉。
在我国进口的各类粮食中,大豆一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共进口粮食1.5753亿吨,总金额达4908亿元,其中大豆在进口数量中占比高达66.7%,在金额占比上更是达到76.4%。
进口大豆的主要用途是压榨,产出豆油和豆粕两大核心产品:其中约18%被加工成豆油,超过80%则转化为豆粕。
而豆粕则是饲料行业的命脉,占据国内饲料蛋白来源的60%,是生猪、禽类及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的高蛋白原料。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肉类价格将出现结构性上涨。
从近期市场动态来看,牛肉进口价格已经出现剧烈波动。据“肉交所”权威数据,近日,进口牛肉价格在单日内多次上涨,最大涨幅高达1500元/吨。
5
物价上涨,新房价格必不可少。
央妈强调的推动物价合理回升,提高通胀水平,离不开房价的合理回升。
房价止跌企稳还不够,必须企稳回升,这一点官媒早就挑明了。
5月1日,住建部推出了“好房子”的量化标准,就是为新房合理涨价,埋下伏笔。
1)新建住宅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约26层);
2)18-26层住宅容积率不高于3.1;
3)要求层高不低于3米;
4)卧室面积不小于5㎡、提高住宅隔音、噪音指标。
层高不低于3米,意味着开发商的利润减少了,提高隔音效果,意味着开发商的成本增加了。
据权威机构克而瑞估算,层高每增加10厘米,建造成本上升1%。
叠加容积率、限高导致的土地利用率下降,房企增加的成本只能转嫁到房价上。
这个标准体现的精神就是一句话:“好房子”必定“好贵”!
“好房子”涨价预期还嫌不够,外媒又来神助攻。
前几天,W媒爆料:现房销售制度可能要在全国推行!
现房销售当然好处很多,比如房子所见即所得,再比如可以大大降低烂尾风险。
但对于开发商来说,资金成本将大大增加。过去预售模式,一般卖一套1000万的房子,净利润50万,大约5%净利率,从拿地到售楼半年左右时间搞定,周转越快,利润越高。
一旦实行现房销售,现房相比期房在资金周转率上要慢至少4、5倍,开发时间变长,资金借贷成本增加4、5倍,开发商还要自己垫资,七七八八增加的成本还是只能转嫁到房价上。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同一地段的现房比期房价格普遍高出10%-15%。
“好房子”+“现房”,倒逼新房合理涨价,助力经济温和通胀。
6
各种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正在慢慢叠加,量变到质变,从通缩到温和通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从下图可以看出来,2023年至今,这一轮通缩已经持续两年半。通缩长时间深度徘徊,何时是个头?
回顾历史,1998-2002的那场通缩,时间最长,抗通缩的过程也是跌宕起伏,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希望。
当时CPI指数从1996年的8.3%一下降到1998年的-0.8%,到了1999年降到了-1.4%。
那一轮通缩如何扛过来的?就两招:
一是央妈财爸大放水,央行累计下调基准利率675个基点,累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700个基点,财政赤字增加接近2个百分点的GDP,发行债券增加铁公基投资。
二是住房商品化,1998年上面启动了住房商品化改革,住宅涨价商品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产业链上下游近百个行业同步增长。
到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再之后外需回暖,中国又恢复了10%以上的增速,随后通缩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而2009年的通缩,大家应该都知道,是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的,但是我们迅速出手,降准降息降首付降税费,楼市立刻反弹,带动经济走出通缩。
纵观那两轮抗通缩的全过程,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内需,居民需求不足,国家迅速顶上。
1998-2002年的内外环境,比现在还要困难,那么困难都过来了,这一次抗通缩拉通胀,必须信心十足。
7
物价涨,大家才会消费;黄金涨,大家才会收藏;股价涨,大家才会炒股;房价涨,大家才会买房。
为啥gucci没人买快倒闭了,爱马仕香奈儿LV还趋之若鹜,因为gucci有奥莱折扣店,而爱马仕香奈儿LV却年年都涨价。
总之,化债靠通胀,楼市股市靠通胀,企业扩张靠通胀,解决就业靠通胀,提高收入靠通胀,经济回暖靠通胀。
物价必须上涨,通胀才是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归宿。
来源: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