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千年 故事从“新”说——看泰安文旅演艺如何升维“破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7:25 1

摘要:《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泰山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泰山文化为主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泰山封禅、民俗风情融为一体,浓缩成70分钟的山水实景演出。16年来,这场演出已成为泰山旅游的标志性项目。

□柳萍 李雪 秦浩

夜幕低垂,繁星闪烁。

当清凉的山风拂过,观众置身亿万斯年的泰山山水间,观赏着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演出,这一刻,一眼千年的时光穿越身心,震撼而浪漫,令人沉醉不已。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泰山的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泰山文化为主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泰山封禅、民俗风情融为一体,浓缩成70分钟的山水实景演出。16年来,这场演出已成为泰山旅游的标志性项目。

自2024年底开始,泰安市全面启动《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升级改版工作。经过半年精心打磨,于2025年5月1日正式首演。升级改版后的“封禅大典”五一假期上座率同比增长39%,净收入同比增长57%,截至7月31日,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单日最高观演人次突破3200人。

“观封禅,识泰山”。通过一场剧,认识一座山,爱上一座城。在泰安,除《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外,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实景演艺项目,成为留住客人、扩大消费,助力文旅“破圈”的重要因素。

这正是泰安市深入践行文化“两创”,持续做好“泰山+”文章,塑造更多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用故事思维和场景思维创新性讲述地方历史文化故事、将“流量”变“留量”的生动实践。

文旅演艺,是地方文化历史的凝练书写和诗意表达,也是撬动文旅市场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泰安市把发展文旅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快实施“串珠成链、山城联动、全域融合、转型升级”战略。在2025年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泰安市委书记杨洪涛特别提到,“大力发展演艺经济、夜间经济、商圈经济,将山的‘流量’转化为城的‘留量’,推动泰安文旅二次创业、再创辉煌。”

通过演艺的形式,将古老的故事从“新”讲述,让泰安被更清晰地“看见”。

“故事”化叙述:连人脉、畅经脉、续文脉

山水无言,故事传声。

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泰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立足于泰山封禅故事打造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自2010年开演,至今已运营16年。

升级改版后的演出,融入更多“故事思维”,将泰山历史文化转化为具备沉浸感、参与感、传播感的体验产品,让游客留下深刻记忆、产生情感认同。

讲故事要讲究方法。首先,关键是写好讲故事的“本”。写封禅,不能只写封禅,也要写泰山和泰安。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端增介绍,此次改版由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亲自操刀,最大亮点在于突破传统帝王封禅的单一叙事,以“小石头”跨越千年的奇幻之旅为主线,串联起“文化起源、秦王封禅、万国朝宗、诗圣望岳、苍生祈福”五大篇章,展开一幕幕跨越时空的场景对话,展现了泰山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多元内涵。

其次,还要创新讲故事的“术”。改版后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深度融合声、光、电及前沿数字技术,让沉睡的历史栩栩如生、触手可及。

在场景设计上,演出引入了338台全新数字化灯光设备及整套灯光操控系统,新增LED车台屏幕、激光表演器等重建沉浸式声场系统。AI赋能尤为亮眼——部落图腾、黄河之水、大唐盛世……这些曾经模糊的文明图景变得无比清晰、震撼。此外,演出还融入了挑山号子、山东梆子、泰山皮影等非遗民俗,展现泰山人文精神与烟火气息。

讲故事是跨过隔阂、联结人心的好方法。新版封禅大典演出融合“此景”“此事”“此人”,贯通“山脉”“水脉”“心脉”,唤起历史记忆,真正做到了连人脉、畅经脉、续文脉。

“新版演出从单一的帝王封禅主题拓展为多维度文化表达,我们希望通过更浪漫有趣、更有参与感的表现形式,丰富观众体验,拓展受众群体,以进入故事的方式深入感受泰山文化。”梅帅元说。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故事思维’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是让风景和历史会说话、能招手的密码。当人们在文旅空间中重新领略与感知,唤起的就是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体认同。”

沉浸式“场景”:深度融入、主动参与、情感交互

入得其境,方知其美。

在文旅体验中,构建一个富有强大感染力的叙事空间,向游客发出无法抗拒的“邀请函”,引导其主动踏入精心编织的“场景”之中,能让游客瞬间“上头”。

“我抢到泰山福气啦,这次来泰安旅游的体验太棒了!”上海游客李女士看完《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后,兴致勃勃地炫耀手中的“福馒头”。这份纯粹的喜悦,正是“上头”体验最生动的注脚。

改版后,剧情内容和观看、演出空间更加突出沉浸感。一个标志性细节是“小石头”的奶奶全程“蒸馒头”,这是深植于泰安地域生活肌理的文化符号。在“苍生祈福”高潮时,这锅承载着人间烟火与泰山灵气的“馒头”——特制的小包装面食,化身具象化的“福气”撒向观众,无形的祝福变成了可感受、可带走的实体。观众手中的已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来自泰山、融入生活的美好祈愿与情感链接。

“‘送馒头’只是我们营造沉浸感的一环。”正如王端增所言,“山体、星空、空气、风声皆是演出部分。我们将舞台边界彻底消融,让演员走入观众席表演、互动。”这一设计绝非噱头,而是将精心构筑的“场景”从舞台延伸至观众脚下,拉近表演与体验的物理与心理距离,营造一个“包裹感”十足的演艺世界。

“无场景,不文旅”,场景化将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未来。传统“走马观花”模式正被“养马种花”的深度参与渴望取代——即深度融入、主动参与、情感交互,甚至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肥城梦幻桃花源主题街区一角。通讯员 董敏 摄

今年暑假期间,肥城“梦幻桃花源”景区人气火爆,游客可参与互动游戏,感受肥城“桃文化”,观看《桃缘奇遇记》。东平大宋不夜城以“宋韵”为主题,游客可以与身着古装的角色互动,和“苏轼”投壶,与棋手对弈,亦或是跟“柴大官人”比猜拳,在互动中感受大宋的市井百态。

文旅“破圈”:从“演艺热”到“城市热”

“演艺经济”开辟了文旅发展新空间。“演艺+旅游”这种融合发展新模式,具备沉浸式、强互动、重体验等特性,契合场景化消费新需求,被旅游业界视为2025年“黄金赛道”。于游客而言,它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途径。

“一个好的演艺产品,能激发观众了解、探寻当地历史文化的兴趣,‘以演促游’的模式揭开了文旅融合新范式——演艺IP成为本土文化的‘动态展览馆’,推动游客有效延长停留时间并衍生二次消费。”泰山文化研究专家吕继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演艺经济”正成为吸引游客、拉动泰安文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天看景,晚上观演”成为来泰游客的常态化选择。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942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2.7亿元,分别增长12.3%、12.6%,登泰山游客连续两年超800万人次;外地游客平均留泰时间达到2.12天,同比提高10.4%。据初步测算,今年1-6月,泰安旅游总人数达4286.31万人次,同比增加8.96%,旅游总收入415.65亿元,同比增长9.08%。

据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曹博文介绍,改版后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火爆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消费链。据不完全调查,演出场地周边3公里范围内,酒店入住率同比提升50%,餐饮店铺营业额平均增长60%,旅游商品销售额增长达50%。

岱岳区九女峰片区打造的“故乡的月”沉浸式演出,已成为九女峰的标志性文化品牌,激活了该片区的“民宿经济”,吸引来庞大客流,带动特色民宿连片成规模。

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以本土神话为蓝本,运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场景;央视《启航2025》跨年晚会通过全国性平台传播泰安元素,创造收视奇迹;泰山国际登山节与旅行商大会构建起对外交流的立体网络,而新青年音乐节、泰山动漫节等青年文化IP则成为流量引擎,印证着“文化体验+商业生态”模式的爆发力。

然而,如何避免“热闹”过后的“沉寂”?

这就需要根植泰安这块土地上,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文旅产业向重品质、重融合、重服务的方向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文旅+百业”跨界融合,搞好策划创意,善于点石成金、无中生有,推出更多新场景、新业态、新服务、新营销、新模式,吸引更多流量,推动文旅“长红”;要在现有“泰山+”产品体系基础上,推动更多景区景点、场景业态、艺术展演与泰山景区联动,打造更多产品组合,提高“串珠成链”效果;从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提升上双向发力,不间断推出系列主题文旅活动,持续提升文旅市场热度;策划更多演唱会、音乐节及各类营业性演出,争取更多会展活动落户泰安,让活动流量变发展增量。

一地一历史,一域一风华。文旅演艺当如何升维“破圈”?泰安给出的答案是:挣脱对“声光电”的纯粹依赖,跳出“同质化”的窠臼,结合地域特色,锻造更多“大而精”“小而美”的精品力作。

当一座城市能够将“齐鲁青未了”的诗意、“江流天地外”的壮阔转化为当代人的精神养分时,它便真正找到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密钥,也顺理成章指向了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多元可能。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