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中国行⑭丨写给长安的14字“情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4:35 1

摘要:“这是一封写给长安的14字‘情书’,浓缩了半部华夏文明史。”拾阶登临西安钟楼,轻抚联语,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冯立君教授如是感慨。

(此文刊载于8月5日《湖南日报》03版。)

一千三百年前,一口铜钟震彻盛唐天际;六百载岁月更迭,一座钟楼雄踞关中咽喉。

当代楹联家张过,将“钟”与“楼”,熔铸成一副藏头联:

钟号景云鸣采凤;

楼雄川口锁金鳌。

“这是一封写给长安的14字‘情书’,浓缩了半部华夏文明史。”拾阶登临西安钟楼,轻抚联语,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冯立君教授如是感慨。

六月,《楹联中国行》栏目组驻足西安,于翰墨间聆听古城脉动。

“钟”叩千年:聆听盛世余韵

中华文明与帝王有关的历史,有一半在西安上演。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朝第一次在此建都,十三个朝代定都于此。千年的历史长河,历尽了兴衰成败,也留下了千秋故事,更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西安市心脏地带,钟楼和鼓楼遥遥相对,犹如两位古老的时空守望者。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西安钟楼,是众多遗存中的经典,它是中国现存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钟楼上这副短短14字的楹联,浓缩了古城的天文、地理、礼乐、神话。”冯立君直言,联中每个典故,都是开启千年古都记忆的钥匙。

西安钟楼上的楹联。

上联“钟号景云鸣采凤”——景云钟声激荡九霄,彩(采通彩)凤和鸣昭示盛世。西安钟楼的这座大钟,可是大有来历。

相传唐睿宗李旦在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巡游时,夜宿行宫,忽然梦中见金霞盖天、祥云升腾,他认为这是天降吉兆,令铸大钟以记之。

大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重约6吨,采用铜锡合金铸造。制造工艺复杂、细腻、精美,形状为上锐下侈,钟口铸为六角弧形波状;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每层又用蔓草纹带分为六格,格内各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等图案,四角还各有4朵祥云飘拂缭绕。钟正面铸有骈体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共292字,字体为融合篆隶笔法的楷书。这段铭文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西安钟楼上的景云钟(复制品)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这口大钟,集景云钟、景云天象、景云年号“三合一”,盛唐气象跃然眼前。然而,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最初悬挂于唐代钟楼,却在安史之乱中随着钟楼的损毁而沉寂;明代重建钟楼后,原钟竟再难鸣响,只得另铸铁钟替代;直至1953年,这口珍贵的景云钟被移送至碑林博物馆珍藏;1996年,精工复制的仿品才重新悬挂于钟楼之上,再度鸣响。

“钟鼓不仅是报时工具,更是礼乐文明的具象呈现。”冯立君指出,古代的钟楼承担着司晨报时的职能。清早敲钟,声鸣百里,整个长安城开始活跃起来,所有的坊门打开了,上朝的官员、做生意的商贾,熙熙攘攘,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作息。长安的璀璨文明,在此得到最生动的诠释。

“楼”观古今:见证城脉变迁

下联“楼雄川口锁金鳌”——楼阁雄峙川口,神鳌镇守山河。

冯立君介绍,秦汉时期在龙首原营建宫阙,正是看中其“川口”要冲的战略地位;“金鳌”典出《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下联直观地展现了长安城的重要地位——曾是汉帝国的中枢所在,大唐盛世的万国归心之地。

暮色中的钟楼流光溢彩。

而这副下联,还带出了一个楼锁金鳌的神话传说。明朝时的西安钟楼,初建于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万历年间,关中发生大地震,死伤惨重。道士高承之向知府进言:钟楼东迁半里,地动必然消除,因有鳌鱼在此地作怪。知府听闻,命士兵刨开地面,搬开石块,果见下面有一深井,鳌鱼头伸出井外。高承之用宝剑镇住鳌鱼,命士兵用铁链将其锁住,沉入水底。知府又令人将钟楼东迁至此,从此鳌鱼被镇压,再也不能兴妖作怪。

冯立君(左)为记者解联。

“传说仅仅是传说,实际上,钟楼的迁建主要与城市的发展有关系。”冯立君介绍,明朝钟楼初建时的位置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处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在其后的两百年间,城市不断扩建,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景龙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钟楼整体被迁移于今日所在位置,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这次迁建,重塑了钟楼的城市意义。”冯立君解释道,如今,钟楼东向而立,取“凤鸣朝阳”之意;鼓楼西踞而守,含“鳌镇陇右”之姿。二者共同构建出“晨钟东鸣,暮鼓西应”的时空格局。“凤鸣”象征天道规训,“鳌镇”代表地德秩序,周人“凤鸣岐山”的祥瑞与秦地“巨鳌负山”的神话,就在这副楹联中诗意融合。

凤鸣鳌镇:续写古城辉煌

盛夏骄阳下,墨绿色琉璃瓦覆盖的攒尖顶折射出金属般的光泽,仿佛穿越时空的邀约。步入钟楼内,精巧的斗拱藻井、雅致的彩绘雕窗,与陈列的明清城防文物、计时仪器相映成趣,无声诉说着这座建筑的功能演变。

登楼远眺,四条大街车水马龙,市井巷陌飘来老字号的香气,历史与现实在此完美交融。穿过钟楼地下过道即可抵达鼓楼,这里不仅是历史建筑,更是一座鼓文化博物馆,陈列着闻天鼓、二十四节气鼓等珍贵文物。

当夜幕降临,这对“时间双生子”在流光溢彩中展现别样风姿:古典角楼与现代酒店相映成趣,摇滚乐与华阴老腔激情碰撞,昆曲水袖与爵士乐章交织共鸣。

屹立在西安市心脏地带的钟楼和鼓楼遥遥相对。

站在钟鼓楼广场,仿佛仍能听见穿越千年的晨钟暮鼓。这悠远的钟声,正在叩问当代人:该如何续写新时代的长安篇章?

纵横五千年的文明长河,跨越八万里的地理疆域,在冯立君眼中,长安史诗既是回望盛世荣光的窗口,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他认为,无论从世界文明史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西安都具备打造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必须将辉煌的历史积淀与当代发展紧密结合,整合陕西全省的文化资源,构建一条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黄金走廊”。

西安古城墙远眺。

据悉,为了保护景云钟这件珍贵文物,它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再敲响,但人们仍可以听到它悦耳的钟声。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过录音。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就来自景云钟,而老西安人所熟悉的西华门报话大楼的整点报时,也来自景云钟。听!那是古老传说与市井烟火交织出的时代回响——长安明月永相照,且看新章续旧联。

【记者手记】人间烟火续长安

何金燕

晨光熹微,小南门的市井画卷徐徐展开:胡辣汤的热气裹着细雨氤氲,甑糕冒散的香气钻进鼻腔,凉皮“啪”地摔在案板上,油泼辣子“滋啦”一声,未央宫的椒香,仿佛在烟火中苏醒。

待到华灯初上,汉服主播的水袖与霓裳羽衣共舞,秦腔的苍劲与网红歌声交织,“诗仙李白”正与游人玩着“飞花令”。

如今的长安城,左手牵着秦风唐韵的衣角,右手端着油泼面的大碗。它在早市的吆喝声中醒来,在街巷的烟火中生长,更在你我平凡的日常里延续。

这种文明的密码,既镌刻在楹联中,也流淌在诗词间。历代诗人笔下的长安气象万千:“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写其壮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绘其辉煌,“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述其繁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尽展风流……

此情此景,让人忍不住想吼一嗓子秦腔,让周秦汉唐的雄风在夜空回荡。

点评嘉宾:冯立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唐代文化史学会会长,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唐朝与东亚》《百济集史》等专著,《武曌》《中国与古代东亚世界》等译著。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何金燕

摄影摄像/童迪

视频出镜/何金燕

剪辑/李真明

设计/陈青青

作者:何金燕

责编:颜青

一审:陈永刚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