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工智能能快速生成答案、处理复杂运算时,人类的核心竞争力该往哪里去?刘嘉教授在《全球教育观》中提出的五大能力——研究、统计、逻辑、心理、修辞,或许正是答案。这些能力既承接了古希腊以来的教育智慧,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积淀,成为AGI时代不可替代的生存技能。
当人工智能能快速生成答案、处理复杂运算时,人类的核心竞争力该往哪里去?刘嘉教授在《全球教育观》中提出的五大能力——研究、统计、逻辑、心理、修辞,或许正是答案。这些能力既承接了古希腊以来的教育智慧,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积淀,成为AGI时代不可替代的生存技能。
研究:提出问题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最严重的错误不是错误的答案,而是错误的问题。”在AI能轻松给出答案的时代,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当年联结主义AI研究者辛顿的突破,正源于他跳出符号主义的框架,提出“如何让计算机模拟人脑学习”这一核心问题。这种能力并非科研专属,买学区房时分析政策风险、看病时判断医院诊疗合理性,本质上都是“研究”——通过海量信息收集(文献综述)和批判性思考,找到问题的核心。正如OpenAICEO萨姆・奥尔特曼所言:“未来,提出问题的能力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统计:从数据中看见规律
如今的量化基金能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情绪预测市场,网飞靠用户数据定制《纸牌屋》收获百万订阅——统计能力早已从“工具”升级为“认知方式”。它的核心不是复杂的计算,而是数据思维:用数据代替直觉做决策(如星巴克靠人流数据选址),从杂乱中发现模式(如PayPal识别欺诈交易),区分相关与因果(避免幸存者偏差)。就连古人的《易经》,也是通过观察变化寻找规律,与现代大数据思维异曲同工。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能从海量信息中抓本质的人,才能把握先机。
逻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智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关键在于掌握了“IF-AND-THEN”的演绎推理——从“物体穿孔可悬挂”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用绳子挂肉防偷吃”的解决方案。亚里士多德将这称为“第一性原理”,马斯克则用它创造了电动汽车和火箭回收的奇迹。这种思维要求我们跳出“直接找答案”的惯性,像剥洋葱一样拆解问题核心。比如面对产品滞销,不急于促销,而是先思考“用户真的需要它吗”——这就是逻辑带来的颠覆性力量。
这三大能力,加上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心理”、影响他人的“修辞”,共同构成了AG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们的共同点是“不可被AI替代”:AI能计算,但不会提出突破性问题;能处理数据,但不会建立认知框架;能推理,但不会从0到1重构逻辑。未来的教育,或许不必执着于知识记忆,而应聚焦这些“让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毕竟,在工具越来越强大的时代,人的独特性才是最珍贵的资产。
来源:财经圈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