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的八桂大地,稻田里涌动着丰收的喜悦,更藏着现代农业的 “科技密码”。从灌阳的再生稻试验田,到北流的无人机作业现场,再到永福抢种忙碌的稻田,广西农民正靠科技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走出一条节本增收的新路子。
七月的八桂大地,稻田里涌动着丰收的喜悦,更藏着现代农业的 “科技密码”。从灌阳的再生稻试验田,到北流的无人机作业现场,再到永福抢种忙碌的稻田,广西农民正靠科技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走出一条节本增收的新路子。
灌阳:机械化蓄留再生稻实现节本增收
在灌阳县新街镇葛洞村的试验田里,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顶着烈日仔细观察着甬优4949新品种的农艺性状,并现场进行测产验收。据了解,该品种是今年从浙江宁波引进的再生稻优良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低位芽萌发力强等特点,十分适合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
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在现场指导
种植户戴冬云今年种植的50亩甬优4949,不仅获县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种子,还得到技术员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指导。经测产,今年头季稻平均亩产约650公斤,通过采用机械收割还能再留一季再生稻,预计双季平均亩产达900公斤,与当地双季稻产量相当。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收割蓄留再生稻每亩能节省种子、人工插秧、耕田、化肥等开支500元以上,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与此同时,在黄关镇龙吟村,种粮大户周桂明种植的500亩Y两优911也接近成熟。作为桂林市乡村振兴人才小高地项目试验示范基地,这里去年种植的300亩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经测产,第一季平均亩产干谷708.5公斤,机械收割蓄留的再生稻平均亩产干谷280公斤,双季亩产达988.5公斤。今年通过增密增穗、水气平衡等高产栽培措施,今年第一季水稻的有效穗、结实率都比往年要好,预计每亩增产25公斤以上。
黄关镇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基地开始收割第一季水稻
灌阳县自2022年开展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科技攻关以来,已引进新品种33个、开展配套试验研究16项,通过开展品种筛选、配套技术研究、农机农艺融合等措施,成功破解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碾压率高、再生稻产量低的难题。全县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22年的1000多亩扩大到2025年的1万亩,三年累计增产粮食3000吨以上,有效应对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种植难题。
北流:无人机成“智慧农具”破解劳力短缺
在北流,眼下正值水稻双抢时节,无人机飞运、飞防、飞播等“智慧作业”技术方兴未艾,成为一大亮点、前景广阔。
无人机飞防
在六靖镇长江村的晚稻插秧现场,一台无人机正精准“空投”秧苗。50多岁的村民伍进国指挥着团队作业,利用无人将秧苗“飞运”到两三百米外、几乎无路可走的秧田。在无人机机手熟练操作下,一吊篮的秧苗从起飞到“空投”落田的全过程,用时1分钟左右。“这台无人机载重量是70公斤,飞行最远达2公里。以前10人插田需3人挑秧,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能满足50个人插秧需求,很轻松解决挑秧难题。”伍进国说。
无人机飞运秧苗到田间
2024年,伍进国租赁110亩农田创办家庭农场,专业种植水稻,引入一台载重50公斤的无人机开展播种、运秧、洒药、施肥、飞运稻谷等全流程作业。今年初他又新购置了一台载重70公斤的无人机,除了满足自己的家庭农场利用外,还为北流及广东高州、化州等地农户提供飞播、飞防、飞运等社会化服务,年作业面积上万亩,成为破解农村劳力短缺的“智慧利器”。
北流市六靖镇农业服务中心表示,无人机作业大幅减少劳动力需求,有效遏制撂荒地蔓延,目前全镇大力推广这一模式,持续压缩撂荒地面积。据统计,北流市现约有500台消费级摄像无人机和10多台运输无人机活跃在航拍、播种、施肥、病虫防治、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各环节,智慧农业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新业态。
永福:抢农时抓管理推进晚稻生产
永福县在完成早稻丰收后,迅速转入晚稻抢种阶段。为解决农户晒谷受天气影响难题,福寿米业公司建成稻谷烘干车间,24小时可对20万公斤稻谷进行加工处理,一步达成从田间湿谷到脱水入库。
优质的晚稻秧苗
抛秧移栽
返青分蘖长势良好的晚稻秧苗
同时,借助台风外围影响带来的雨凉天气,永福县紧抓晚稻秧苗移栽关键期。在永福镇大苏村的优质稻种植基地,永福粮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林中华正在引水灌田准备机耕,他说,“合作社400多亩收了40多万斤稻谷,已经全部售出,晚稻再种一茬后,冬季还将种蔬菜、马铃薯、油菜绿肥等作物,全年生产无缝衔接,增加社员的收入。”
为保障晚稻丰产,永福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技术人100多人次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户送嫁药、送嫁肥施用,学习推广浅水促分蘖等科学管理技术。截至目前,全县早稻移栽面积已达到计划的三分之一,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以上,预计在7月底顺利完成全部种植计划,用科技与汗水筑牢粮食安全坚实阵线。
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