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管线上走了38年!师徒三代接力巡护这条能源生命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5:13 1

摘要:要寻找管线的位置和风险点,油气管道保护工余明江称得上活地图。不过,活地图也有失灵的时候。

管护工行走在陡峭的山林中。

这座山,他跋涉了38年。

他用“铁脚”丈量着责任,走成了管线的“活地图”。

这条能源生命线,师徒三代接力巡护。发白的工具包传续着责任,也播撒下乡野的暖。

管道向前延伸,那延长线里,是万家烟火,更是精神的永续。

要寻找管线的位置和风险点,油气管道保护工余明江称得上活地图。不过,活地图也有失灵的时候。

这不,今年春夏之交,老余办理退休手续,手里拿着表单,到机关相关部门签字,愣是记不住楼层分布,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一个影子闪出门外——小李瞅见走廊上的身影,惊喜地说:“余老师,您办得咋样了?”

小李以前和老余同在西南油气田仁寿输气作业区,交情没的说,此时一眼看出他的窘况,一把拉着老余进屋:“先喝口水,一会儿我带您去办。您现在腿脚不利索,少走点路。”

老余心里一热。

确实,在管线上走了38年,他走了太多路了。

仁者乐山也如山

余明江在巡线中。

有一年年末,老余在单位编排的小品里,出演一名与管护工打交道的村民。节目还没演完,不认识老余的观众炸了锅:“这个人该不会就是个老乡吧?”

也难怪大家误会,老余双脚沾满泥土,脸色黝黑,眼窝深陷,皱纹如刀割——活脱脱一位常年劳作的村民形象。

年轻时,老余可是英气逼人的侦察兵,1987年退伍后,成为油气管道保护工。

侦察要摸清地形和敌情,巡查要摸清地形和险情。穿上红工衣的老余,还是“侦察兵”。

老余22岁那年,头顶草帽,背着工具包,跟着师父行走在最艰难的威青线、威成线上。

山路细又细,管线长又长。老余学着师父的样子,每走一段,就睁大犀利的眼睛,竖起警惕的耳朵,如侦察般“一望二闻三听四问”,确认平安无事才继续前行。

阀室四周植被茂盛、绿意盎然,老余却无暇顾及。他需要先查看阀门有无泄漏或损坏,再小跑几步,在清澈的小溪里盛满一桶水,把阀室里的管道擦得一尘不染。

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老余和师父在帆布工具包里装上管钳和扳手等工具,沿着管线巡查。

夜幕降临,师徒俩走在荒无人烟的山脊上,一边打着手电,一边拓荒开路,排查完最后一根桩,天边已泛起鱼肚白。

后来,师父年龄渐增,退休前把陈旧的工具包传给了老余:“这个包是我的师父留下的,现在交给你,以后就当师父陪着你走。”

每个里程桩,余明江都擦得干干净净。

从此,这个发白的工具包,陪着老余行走在漫长的管线上。

从曲江至中岗这段管线,地势起伏很大,有几处长满了齐腰深的茅草,一眼望去,拐连拐、弯连弯,山的那边还是山,路的尽头没有路。

老余把稳重、恒久的品质发挥到极致,在这条能源生命线上一走就是38年,硬是用一双“铁脚”开出了一条路。

寒冬时节,万家气足火旺时,老余总是独自蜷缩在草地上,啃一口干粮,饮一口早已冰冷的水。没人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又是怎么挨过来的。但是,山风会记得他的背包有多沉,岁月会记得他的脚步有多坚定。

也许在那个时刻,唯有青山与人,相看两不厌。

善者真心换真心

余明江与沿线村民聊聊管道工作。

行走管线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箩筐。常年巡线,老余与沿线村民处得很好,就像亲人。

多年前,仁寿县曲江乡只有一条老街,老余巡线归来到街上歇脚,认识了中心小学的宋老师。聊天中,他得知学校什么都缺。路过学校时,他看到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深秋的操场泥地上无助地踏着碎步,留下无数凌乱的脚印。

老余想起了自己。他没读过多少书,讲不出很多的大道理,但他不想让孩子们重蹈他的覆辙,便用省下的钱购买了课外读物,连同旧衣服送了过去。

余明江和曲江小学的孩子们交流。

没想到,这一行为点燃了一堆“柴火”。从200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同事也加入进来,接力为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和衣物,还帮助学校平整操场,并资助了50多名学生。这些孩子个个都有出息,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这堆“柴火”发出的光热,带给老余极其温暖的抚慰。

曲江乡的孩子们安全过新桥。

后来,曲江乡要修葺两座老桥,避免学生路过时跌落到河里,老余捐了两个月的工资。桥修好后,再无学生从桥面坠落。敬老院缺衣少物,老余会购买衣物和肉蛋粮油送过去。八旬孤寡老太太意外跌倒,老余巡完线就去精心照料,直至她转危为安……

真正的善无关身份、地位。老余源自真诚的爱心,温暖和感动着这里的乡亲们。乡亲们投桃报李,主动配合老余的工作,管线上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告诉老余。

平安村一老哥家距离管线很近,每次见老余走过时都要招呼一声,报告管道平安无恙;一些村民磨了豆花,或收获了农产品,总会邀请老余尝鲜,还要聊聊管道保护的事……

行者从未走远

余明江巡线中测量电位。

谁也想不到,认得字却不怎么会写字的老余,竟与教中学语文的杨老师喜结良缘。

巡线后要做记录,老余写不出的字,杨老师会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好,还告诉他这个字的含义。老余学会记牢后,再誊抄到记录本上。

对老余来说,这些汉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管护的意义,使他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明晰起来。

不知不觉中,老余会写很多个字了。翻开他的管线巡检工作记录本和管线日常维护工作记录本,字迹工整,一笔一画述说着他工作中的点滴。

老余多次被评为金牌员工,杨老师喜在心头,乐呵呵地说:“老余是我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妻子的夸奖,让他的心里泛起柔情。

师徒俩一起巡线。

常年用脚底板丈量管线,老余的右膝关节半月板磨损特别严重,红肿时疼痛难忍。他当上仁寿管护片长后,为了管好200多公里管线,选择了保守疗法。人手有些局促,他便将晏飞收为“关门弟子”。

2025年的春天来得早,师徒俩巡完线后,坐在山脚下一处草地上歇息。

晏飞小声说:“师父,我一直有个疑问,不知该不该问?”

老余转头瞄了他一眼:“问吧。”

小晏直了直身:“公司年产量从100亿立方米到400亿立方米,您都参与和见证过,现在快到500亿立方米了,您却要退休了,遗不遗憾?”

老余回过头望向远方,伸出结实的臂膀,用手指向管道前方:“我已经看到500亿立方米的模样,怎么会有遗憾呢?”

小晏一愣:“师父,前面除了山还是山啊!您在哪里看到的?”

老余拍了拍工具包,眼里闪过一道光:“不只是山。你看,管道前方还有一条延长线。”

小晏低头沉思,忽然噌地跳起来:“师父,我明白了,我也看见那条延长线了。”

老余用右手撑在草地上,缓缓站起来,左手在陈旧的工具包上摩挲了两下后,将它递给小晏:“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今天交给你了。以后就当我们陪着你走。”

小晏郑重地接过工具包,背在身上,两人肩并肩向下一根里程桩走去。

老余退休后当起了钓翁,那片池塘离管线不远,偶尔会看到小晏背着那个帆布包经过。老余每次看着小晏走在林间的背影,就会感慨,真像年轻时的自己呀!原来“自己”一直在管线旁,从未走远。

小晏背着那个破旧的帆布包,走在前辈披荆斩棘蹚出的巡线路的延长线上,什么风景不能尽收眼底呢?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