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2年2月5日那天,哈尔滨的气温低得吓人,街上结着厚厚的冰,风一刮,连门窗都吱吱作响。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2年2月5日那天,哈尔滨的气温低得吓人,街上结着厚厚的冰,风一刮,连门窗都吱吱作响。
可就在这样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日本关东军进城了,没有提前通告,也没有悬挂旗帜。
几个小时内,整座城市就落入了他们手中。
说起来,这一切的开始,还得从四个多月前的一个夜晚说起。
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铁轨附近忽然发生爆炸。
那时候不少人都以为是铁路出了点故障,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日本关东军自己动的手脚。
几个小时后,沈阳就陷了。
整个过程几乎没遇上像样的抵抗。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只是序幕。
那时候的中国政府,正忙着处理内战。
蒋介石刚从江西调军回南京,面对突如其来的外敌入侵,一时也拿不出办法。
他当时说了一句后来被人反复提起的话:“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可在那个局势下,这也是他能说的极限。
可问题是,靠“公理”真能挡住子弹吗?
日本那边,动得比谁都快。
关东军接连制造“护侨”借口,把吉林、洮南、通辽等地一一拿下。
他们的手段不复杂,先安排人制造骚乱,再说日本侨民有危险,然后调兵进城“保护”。
吉林省的熙洽一听日军要来,干脆让守城的中国军队直接撤了。
结果,21号晚上,日军兵不血刃就进了吉林城。
这事儿传到南京,民众气炸了。
学生上街游行,报纸连篇累牍地骂,要求政府强硬回应。
可蒋介石还是选择了忍。
他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和美英法这些列强身上,希望他们出面制止日本。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国际局势,实在不容乐观。
英国忙着应对本国经济问题,法郎在法国一夜之间贬值了四分之五,美国则压根不想惹麻烦。
国联内部虽然开了几次会,但最多也就是发发声明,呼吁双方克制。1928年刚签的《非战公约》,在日本眼里就是一张过时的纸。
10月初,日本轰炸了锦州,12架飞机投下了70多枚炸弹,目标直指东北边防公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
这一下,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坐不住了。
他给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发了抗议信,还去信国际联盟要求施压。
可总统胡佛却明确反对制裁日本,担心引发大规模战争。
更有意思的是,胡佛甚至说:“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他的意思是,中国东北已经混乱不堪,日本出手反倒是维持秩序。
这话传出去,连英国人都觉得太明显袒护了。
而日本政界内部,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
陆军中央一开始并不支持关东军大举北上,担心惹怒苏联。
可关东军根本没打算听命。
他们在齐齐哈尔制造事端,唆使张海鹏伪军挑起冲突,再借口修桥出兵嫩江。
黑龙江守军马占山临危受命,带兵死守江桥,他甚至命人炸毁铁路桥阻止日军过江。
11月4日那天,日军终于动手了。
飞机、山炮齐上,张海鹏那点伪军几乎全军覆没。
马占山苦战三日,打得日军伤亡上千。
这一仗,成了“九一八”之后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反击。
可惜的是,孤军奋战终究撑不了多久。
东京方面起初还想压关东军不要北进,但一听说苏联不会出兵干涉,态度立马软了下来。11月中旬,参谋本部干脆批准了“必要时可取自主行动”的命令,等于开了绿灯。
几天后,齐齐哈尔也落了。
与此同时,关东军又调转枪口,准备进攻锦州。
南京政府慌了,提出设立“中立区”,把锦州划出来不让双方交火。
日方没理会,国内民众也愤怒地反对,认为这是变相割地。
可这时候,东京政局也出了乱子。12月11日,若槻内阁辞职,政友会的犬养毅组阁。
新任陆相荒木贞夫是个铁杆的“皇道派”,一上台就全力支持关东军。23号,皇帝亲自批准增兵东北。
一切就像早就安排好了一样。
1932年1月3日,锦州陷落。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南京政府根本来不及反应。
蒋介石干脆宣布下野,去了奉化避居。
东北军被迫撤回山海关以内,辽西全境沦陷。
几天后,美国发表了“斯汀生声明”,说不承认日本在中国取得的一切非法成果。
听起来挺硬气,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英法也没表态。
于是,日本关东军不费吹灰之力,继续向北推进。
2月5日,哈尔滨失守。
李杜部队苦战两天,终因伤亡太重撤走。
至此,整个东北三省尽入敌手。
而日本国内,群情激昂。
贵族院和众议院连夜通过决议,称赞陆海军“为帝国立下不世功勋”。
裕仁天皇甚至亲自颁布“敕语”,嘉奖关东军“冒严寒,挺身奋战,宣扬皇军威武于中外”。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自卫”这个词了。
参考资料:
孙德刚主编,《九一八事变史料长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守孔,《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9年。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日本对华侵略档案资料选编》,国家档案局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
《蒋介石日记选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年。
来源:文史风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