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日傍晚,中国交付给马里的36辆VP-14反地雷装甲车刚刚落地巴马科,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发布了自局势恶化以来最严厉的一道通知。
8月1日傍晚,中国交付给马里的36辆VP-14反地雷装甲车刚刚落地巴马科,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发布了自局势恶化以来最严厉的一道通知。
通知内容直截了当,不留余地:马上停工、马上撤离、马上报备。
仅用“后果自负”四个字,便将马里局势的复杂、危险与紧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里的动荡已不是一朝一夕。从2023年开始,北部图阿雷格地区的反政府武装日渐活跃,袭击频发,政府军节节败退。
2024年,法国全面撤军,俄罗斯瓦格纳部队趁机入驻。紧接着,乌克兰也悄然插手,通过情报与技术支持图阿雷格分离武装,企图牵制俄罗斯影响力。
中方官方渠道曾公开披露,乌克兰向马里反政府武装提供了无人侦察机、地面情报与作战指导,试图在西非制造“代理战场”。
这一切将马里推上了大国博弈的断崖边缘。瓦格纳部队虽在前期重创了多支反政府组织,但随着俄乌战场失衡,瓦格纳核心力量逐步撤出马里,留下的真空迅速被JNIM等极端组织填补。
这支自称“支持伊斯兰与穆斯林”的武装,在短短几个月内攻下多个矿产区,掌控了马里境内至少三分之二的黄金走私路线。
2025年5月,一系列针对中国企业的袭击突然爆发。纳雷纳中资金矿被炸,两名中国员工被绑,三名外籍劳工当场死亡。
中海外营地被纵火,设备焚毁。Kayes、Sikasso、Narena等地区接连出现带有明显标志的袭击事件。袭击者不再掩饰身份,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警告,明确表示“中资项目是合法目标”。
马里政府军无法控制局势,首都巴马科成为唯一相对安全的区域。中国企业在马里的处境愈发艰难。
2025年7月23日,Bougouni一处中资矿场再度遭袭。8月1日,杜加布中马合资糖厂被攻击,四人失联,据说连空调遥控器都被洗劫一空。攻击者行动缜密,明显对目标的作息、进出路径与安保盲点了如指掌。
此前,中国驻马里使馆已多次发出风险警告,但8月2日这次,直接升级为“最严厉通告”。
通知中使用“三个马上”措辞,并附带领保热线,明确指出“拒不撤离者将自行承担后果”。这不是普通的提醒,而是一次紧急动员。
据悉,当晚多家中资企业紧急锁仓,派车护送员工向巴马科转移,并同使馆联络撤离航线。由于马里航空运力不足,部分企业甚至考虑经陆路绕道突尼斯或阿尔及利亚撤离。
中国军备交付前夕,马里政府曾向中方请求援助,希望获取一批能够适应沙漠作战环境的防护装备。
7月底,36辆VP-14反地雷装甲车完成交付。这款装甲车具备地雷爆炸吸能设计,适合应对伏击、IED与小规模冲突。
原计划是于8月中旬前部署至金矿保护区域。但就在装甲车落地前后,袭击频率突然陡增,显示出某种“针对性回击”。
极端组织对中资项目的打击并非偶然。数据显示,中国在马里投资总额已超过20亿美元,涉及黄金、锂矿、铀矿、糖业等多个核心领域。
黄金储量达900吨,锂矿储量高达5200万吨。这些项目多数集中在首都以外的高风险区域。在武装组织眼中,中企是天然的战略目标,不仅因为其资金实力与装备优势,更因为其“无军事背景、易于绑架、高收益”的特性。
更深一层的背景,是大国间的“代理人博弈”。乌克兰与部分西方情报力量正在通过支持反政府武装削弱俄罗斯在非洲的影响力。
而中国企业由于深入资源腹地,恰好处于火线中央。西方媒体虽未明言,却普遍默认中国企业在马里的危险处境“是可预期的结果”。
与此同时,美国在刚果(金)协调资源划分,公开与中国展开“矿产竞争”,也被视为非洲局势紧张化的一部分。
马里政府的控制能力持续弱化。政变频仍,军队疲软,地方武装坐大。政府军控制区仅剩全境32%,其余地区由武装组织、民兵与走私网络实际掌控。
安全真空使得中资项目暴露无遗,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缺乏安保投入的私营企业,成为“提款机式”的绑架目标。一些企业因成本考虑依然在秘密运营,风险激增。
8月3日,中国公民徐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5月以来,他所在的项目已撤离大半人手,当地工人夜间不敢露面,有人已连续两个月不敢在营地睡觉。
撤离潮已形成,截至目前,超100名中国人集中撤往巴马科,少数企业选择封存设备,等待局势缓和。
使馆8月4日发布通报,确认已掌握全部绑架案件信息,并启动紧急领保机制。部分企业通过联合包机撤离,另有企业正在与周边国家协调安全通道。
撤离困难重重,除航线紧张外,陆路通行亦极不安全。武装组织在多条主干道设卡,设下路障,专门筛查中资车队。
过去,中资企业往往依靠经济合作与本地政府建立良性关系,回避政治、军事问题。但眼下的马里局势表明,中立不再意味着安全。
金矿、锂矿等资源项目已成为冲突的直接燃料,企业必须具备应急响应、安保部署与撤离预案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
从战略角度看,中国政府的快速反应与使馆的果断行动,体现了对海外利益的战略保护能力已显著增强。
VP-14的交付虽然未能阻止紧急事件的爆发,但仍是对马里政府一线战力的有力补充,也为中资项目的后续重启建立了保障基础。
同时,此次危机也暴露出我国在类似非洲内陆国家的撤离通道、安保外包与情报预警机制仍需加强。
未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存在将面临更多挑战。资源竞争、地缘摩擦、极端威胁与政治不确定性叠加,传统“经济驱动+外交保障”的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所需。
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走出去不再只是资本输出,更是战略行为。每一个项目落地的背后,都是国家意志与全球博弈的映射。
马里不是孤例。在越来越多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类似的“资源+冲突”模型已在复制。中国企业必须从马里撤离事件中汲取经验,构建更稳固的海外安全体系。从装备护航到撤离机制,从信息获取到人员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未来已来,准备已刻不容缓。今天是马里,明天又会轮到哪里?没有人能预测,但唯有提前布局,才能从容应对。
信息来源:
“立即停工停产,尽快撤离”!郑重提醒
2025-08-03 17:04·红星新闻
来源:博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