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唐朝到清朝,中间经历了两宋,大元,强明等数个朝代,这几个存在虽然强大却始终没有收回广袤的西域。
从唐朝到清朝,中间经历了两宋,大元,强明等数个朝代,这几个存在虽然强大却始终没有收回广袤的西域。
只有等到千百年以后的清朝,才完成了唐朝当年的壮举。
是曾经的几个强者不想完成老祖宗的业绩,还是说西域的价值不在了?
恐怕开疆拓土的诱惑是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抵挡的,更何况中间经历了赵匡胤,经历了朱元璋、朱棣。
那为何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雄主没有做到收复故土,反而是人人唾弃的清朝做到了这一点。
唐朝鼎盛时期的669年,帝国的最西疆域已经跨过了乌浒河、阿姆河,咸海更是帝国的内陆湖。
那时候的西域同样贫瘠落后,可西域的声音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唐的声音。
大唐的派出机构安西都护对当地形成了有力的控制,哪怕存在着羁糜统治,统治力依然不逊色于内地。
都说751年的达罗斯之战,是唐帝国在西域由盛转衰的开始,但高仙芝的战绩也足以震慑住了大食侵略军。
3万人的军队当中,大唐亲军只有数千而已,其他都是仆从军、藩属军,以这样的军队硬刚大食侵略军,战斗还没开始其实已经取胜了。
再者说,战斗最后虽然对唐军不利,但高仙芝好歹是稳住了西域,阻止了大食的进一步进攻,维持了西域表面上的平稳。
要说真让西域脱离唐帝国的控制,还要是安史之乱。
为了平定帝国内部的纷争,边军被源源不断的抽调回内地,西域的驻军本就不多,还被抽走了绝大部分,以至于边境牺牲在了内地的权力场上。
西域出现了短时间的真空,让本就蠢蠢欲动的西域小国和外来势力得到了崛起的机会。
战乱虽然停止了,可藩镇崛起了,唐帝国对藩镇尚且无力控制,更不用说遥远的西域地区了。
就这样,紧邻中原的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以及葱岭以西的广袤地区,彻底与中原越走越远。
吐蕃人的到来让格局发生了转变,丝绸之路也逐渐脱离唐朝的管理,版图上的西北方向有了一个无法闭合的缺口。
从这一刻开始,西域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
明朝有心无力唐朝之后的混乱在蒙古人的手中短暂的恢复了平静,但元朝的建立依然没有掌控整个西域地区。
分家之后的格局使得西域一部分处在察合台韩国的统治之内,只有1/3的西域地区尚处在元朝的直接管理当中。
但元朝对于西域的兴趣也不大,他们一直忙着统治汉地18省。
随之而来的是明朝,当年傅友德也曾率军准备西进,可他们的脚步刚刚走到河西走廊,一幅凄凉的场景就展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连年的战乱已经让当地满目疮痍,绿洲没了,黄沙倒是随处可见。
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口不足千户,哪怕是整个走廊所有人算一起也不过才3万人。
行军打仗所需要的口粮当地肯定拿不出来,没有口粮也就意味着无法长期驻扎。
打下来也不过是浪费兵力而已,嘉峪关一修,西征军还得回朝。
哪怕是能征善战的朱棣,也不过才把统治的界限延伸到了关西7卫而已。
这一时期的明朝,重点是在江南的税收,边疆的防务放在了北疆的蒙古人面前,对外联络的渠道依靠的是海运。
昔日的丝绸之路彻底没落了,万国来朝的局面也只不过是礼节性的交往而已,缺了军事的支撑,明朝在西域只能算是一个影子巨人。
就算关西7卫维持的时间也不长,等到明朝中后期羁糜统治的掌控力逐渐松散,西域又回到了诸国乱战的局面。
咱们痛斥的清朝,在夺得权力的交椅之后,同样面临着拓疆开土、守土守边的历史重任。
他们不仅要继续防备蒙古人南下,同样也要对西北、西南等边疆实施统一。
1690年,准格尔汗国的侵略举动让康熙下定决心要解决祸患。
两次的御驾亲征,展开了一幅一统西域的大蓝图,只不过这份壮举在康熙的手中没有完成,直到他的孙子乾隆时期才完成了这一历史作业。
纠缠了数10年的恩怨,1755年,清军把握住了时机,总攻之他们打到了伊犁河谷,碾碎了达瓦奇政权。
1759年又取得南疆大捷,天山南北正式完成了统一。
战争可不是唯一手段,也不是唯一目的,维护统治才是乾隆心中的大主意,他一边发动战争,一边晓语各地统一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
除了从物理上消除分裂的因素以外,还要从思想上消灭分裂的土壤。
驻军和屯田又在这里展开了,以战养战的策略使得西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与巩固。
从唐到清千百年的时间,国家再一次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
来源:开启画中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