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年度演讲八大预测:AI时代,我们需要“第二个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0:03 1

摘要:大家的表情也都挺统一的,期待、好奇,甚至有点兴奋,毕竟,这位以“场景革命”闻名的商业思想家,每年总能甩出点新词、新概念,有时虽然会有点玄乎,但又不失准头。

在技术彻底重构生活的今天,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轰轰烈烈地登场,而是在某个瞬间,会猝不及防地“蹦”出来。

8月3日下午,北京798艺术区的79罐,一场年度科技圈的老朋友聚会又如约而至——第九届“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5”正式开幕。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站在舞台中央,身后大屏幕打出今年的关键词:刹那涌现。

我当时站在人群中,发现台下坐满了科技圈的老熟人,有创业者、投资人、媒体人,还有不少穿着宽松T恤、拎着工牌的年轻工程师。

大家的表情也都挺统一的,期待、好奇,甚至有点兴奋,毕竟,这位以“场景革命”闻名的商业思想家,每年总能甩出点新词、新概念,有时虽然会有点玄乎,但又不失准头。

哲学生活:当窗户开始“吃”甲醛

发布会一开始,吴声就扔出了一个挺反常规的概念——AI场景革命正在把我们带进“哲学生活方式周期”,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抽象?我一开始也没太懂,直到他举了一个例子。

绿盾门窗现场展出了一块“自洁净醛玻璃”,我原本以为就是些涂层的花活,没啥新鲜的,但当我听到这些数据,确实有点惊到了:这块玻璃的外侧用了纳米自洁技术,雨水一冲就干净,十年都能维持八成以上的自洁效果,并且内侧还带第二代纳米净醛镀膜,能把甲醛去除到84.82%,连H1N1病毒都能灭活99.99%。

我觉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改良”了,它让窗户从“防御性建筑配件”,变成了主动改善空气的家居设备,正如吴声说的:这不是参数优化,而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质变,说白了,就是窗户不再只是挡风遮雨的,它也开始管大家的健康了。

当然,现场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的,像我身边一位做建材的朋友小声吐槽:这些技术早几年就有了,关键看你能不能稳定量产,别动不动成本飙升。

而当我刷到绿盾招商页上的那句“北京仅剩*席”的倒计时,我也明白,这家公司跑得可能比技术验证还快,到底是不是智商税?我觉得市场很快会给出答案。

八大预测:从3D打印胰岛到“算法休假”

接下来是大家都在等着的“八大预测”环节,每年吴声都会在这环节抛出他对未来的观察,今年他把它们定义为“意义重建的坐标”。

首先,引起全场议论声的,是那个“无库存货架”的预测,他说: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人类的胰岛,现在都可以通过3D打印。我一听“胰岛”两个字,心里一惊,器官也能打印?

原来,生物墨水3D打印胰岛确实已经有了技术突破,只是离真正临床落地还早。但这个趋势我能理解:信息和实物的边界正越来越模糊,你想要的,不再等着你买,而是等着被打出来。

其次是“超现场”内容生产,他拿韩国女团aespa举例,先是数字人开场,真人成员再登场,科技和娱乐混着来。这点我觉得他说得挺有意思:用碳基方式完成硅基呈现,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真假叠加”的表演,确实挺符合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预测非常出圈:“算法休假的AI伦理”。这听起来好像是一句玩笑,但仔细想,还真有点道理,他提到:我们容颜憔悴,肉体不堪,却依然应该有人之为人的骄傲。

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有被击中一瞬,毕竟,我们早就习惯了冷冰冰的客服和推荐系统,所以当“转人工”按钮再次出现时,人们居然会感到温暖——这事放在以前根本不成立吧?

终端革命:手机想变“第二个你”

接下来,舞台上出现了一款硬件产品:联想moto razr 60系列折叠屏手机,主打“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这个名字我一开始没太听懂,但吴声解释得很诗意:沉浸态、伴随态、情绪态——这是数字自我的延伸。

说白了,就是它想成为“第二个你”。它可以调动300项跨设备技能,能七语种实时互译,还有AI笔记功能模仿你的语气和风格来写,我现场也体验了一下,确实有点像是把你的思维搬进了手机。

不过问题也来了:如果手机比我更懂我、表达得更好,那我算啥?我身边一位做可穿戴设备的朋友问我:当数字分身比你还完美,你还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吗?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总之,这种终端进化的趋势,是技术推动的,也是心理投射的,我们到底是想“更好地工作”,还是想“逃避真实的自我”?我觉得,答案各有不同。

批判视角:技术狂欢背后的“意义陷阱”

当然,现场并不是所有预测都引发掌声,就比如提到“稳定币加速现实和加密世界融合”时,吴声引用了香港刚出的稳定币条例。但我身边一位做金融科技的CTO直接摇头:用USDT发工资?你先把币价波动和反洗钱搞定再说吧。

还有那个“脑机接口”预测,他引用《黑镜》第七季的案例,说“意识耦合”不是幻想。但医学圈目前普遍认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信息带宽根本撑不起复杂内容的传输,这就像拿个吸管,非要把一锅汤给喝完,理想很美,但现实真的卡带宽。

在我看来,这八个预测里,最落地的,反倒是那个“AI伦理”。尤其那句“无AI的必要性”,让全场人鼓了最热烈的掌声,并且我发现,越是被智能系统支配得越久,我们反而越怀念“人”的存在。

这也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讽刺的地方,技术越发达,人的价值反而越被放大。

总的来说,这场“新物种爆炸”依旧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点子,不管你是技术乐观主义者,还是像我一样总带点怀疑精神,这些预测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未来的角度。

不是非得全信,但也不能全笑。毕竟,在这个“刹那涌现”的时代,有些变化,就发生在你没留意的一瞬间。

来源:GlobalLoo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