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言不合就摔东西,父母别着急制止,给他一个“概念”就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09:07 1

摘要: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千万个家庭上演。当宝宝举起玩具重重砸向地面,当勺子“啪嗒”掉在餐椅下,当绘本被“哗啦”甩到沙发后……家长们最常冒出的念头是:“这孩子是不是被惯坏了?再不管以后要无法无天!”

“今天又摔了三个玩具!”小区里,宝妈小晴抱着满地找玩具的2岁宝宝直叹气,“好好说不听,吼两句就哭,打手心又心疼,这孩子怎么脾气这么倔?”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千万个家庭上演。当宝宝举起玩具重重砸向地面,当勺子“啪嗒”掉在餐椅下,当绘本被“哗啦”甩到沙发后……家长们最常冒出的念头是:“这孩子是不是被惯坏了?再不管以后要无法无天!”

但你知道吗?那些让你头疼的“摔东西”行为,可能藏着宝宝最真实的成长信号——他不是在“发脾气”,而是在用肢体语言喊:“我有话想说!”“我想知道更多!”“我需要你看见我!”

要解决问题,先得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0-3岁宝宝的“摔东西”行为,主要与三个阶段的成长需求相关:

这个阶段的宝宝,刚学会抓握、抬手、松开手指——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他来说是“控制世界”的重大突破。当他第一次把玩具扔到地上,听到“咚”的响声,看到玩具弹起又落下,会眼睛发亮地重复这个动作。美国儿科学会(AAP)指出,1岁前宝宝的“摔东西”行为,90%是出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我扔→物品动→发出声音”的连锁反应,能极大刺激他的大脑发育,是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1岁半后,宝宝的需求突然变多了:他想玩抽屉里的钥匙串,想喝妈妈杯里的水,想让爸爸抱去看窗外的小鸟……但语言能力却滞后于需求——他可能只会说“要”“不”,甚至急得直哼哼。这时候,摔东西成了他的“应急语言”:“我要那个!你听不懂,我就扔!”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个阶段的宝宝因“表达受挫”产生的摔东西行为,占比高达65%,本质是“语言能力不足导致的情绪外显”。

2岁后,宝宝的自我意识爆发,对“存在感”的需求激增。如果家长最近工作忙、陪玩时间少,或总在他说话时刷手机,他可能会故意摔东西——不是因为生气,而是想通过“异常行为”吸引你的注意。儿童行为学家跟踪观察发现,当家长连续3天陪伴时间少于1小时/天时,宝宝通过摔东西“求关注”的概率会提升40%,这是他在说:“妈妈,看看我,我在这里!”

理解了行为背后的需求,解决问题就有了方向。针对不同阶段的“摔东西”,家长可以用这3套“分龄工具箱”:

这个阶段的核心原则是:不阻止,不强化,提供“可摔物品”。

- 准备“摔不坏”的玩具:选软积木、毛绒球、硅胶餐具等耐摔、无锐角的物品,放在宝宝触手可及的地方。当他扔这些玩具时,你可以蹲下来笑着说:“哇,宝宝把小熊扔到地上啦!小熊说‘咚——’”,用语言帮他总结“因果关系”。

- 示范“轻轻放”:当他扔完玩具后,你可以拿起玩具说:“现在小熊要回家啦,我们轻轻放回去~”边说边做慢动作,让他观察“扔”和“放”的区别。重复几次后,他可能会模仿你的动作。

- 避免“越制止越兴奋”:如果宝宝发现“扔东西→妈妈冲过来捡+着急说话”很有趣,反而会强化这个行为。所以,别用夸张的语气喊“别扔!”,平静地捡起来,继续做自己的事即可。

真实场景示例:10个月的朵朵总扔磨牙饼干,奶奶每次都边捡边念叨“别扔,脏了!”,结果朵朵越扔越开心。妈妈发现后,给她换了软胶摇铃,每次扔的时候说:“摇铃掉地上啦,声音是‘叮铃’~”一周后,朵朵开始主动把摇铃递给妈妈,让妈妈“再扔一次”,探索欲被满足后,扔磨牙饼干的行为自然减少了。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把宝宝的“摔东西”转化为“语言练习”的机会。

- 先共情,再引导:宝宝摔东西时,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宝宝刚才是不是很着急?”(共情情绪),然后指着他想要的东西问:“你是想要那个红色杯子吗?说‘杯杯’,妈妈就拿给你~”(引导语言)。

- 用“填空式对话”降低表达难度:如果宝宝只会说单字,可以用“你要……对不对?”的句式帮他补全。比如他摔玩具车,你可以说:“宝宝要‘车车’玩,对不对?说‘车车’,妈妈就捡起来~”

- 设置“表达成功奖励”:当宝宝第一次用语言代替摔东西时,立刻夸张地表扬:“哇!宝宝会说‘要’了!太厉害啦!”并马上满足他的需求,让他明白“好好说”比“摔东西”更有效。

真实场景示例:2岁的乐乐吃饭时总摔勺子,妈妈观察发现他其实是想自己舀粥。于是妈妈蹲下来问:“乐乐是不是想自己吃?说‘自己吃’,妈妈就把勺子给你~”乐乐憋红着脸说“自吃”,妈妈立刻递过勺子:“真棒!乐乐会说‘自己吃’啦!”现在乐乐吃饭时,会举着勺子说“自吃”,再也不摔勺子了。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用高质量陪伴替代“问题行为”。

- 每天15分钟“专属亲子时间”:固定一个时间段(比如睡前15分钟),告诉宝宝:“这15分钟,妈妈只陪你玩,不看手机,不做其他事!”可以玩他选的游戏,听他讲“今天发生了什么”,让他感受到“被重视”。

- “摔东西”时,平静回应而非“激烈反应”:如果他为了求关注摔东西,不要急着批评或哄,而是蹲下来轻轻说:“妈妈看到你扔玩具了,但这样会把玩具弄疼哦。等你准备好和妈妈好好说话,我们就一起玩。”然后退后两步,等他情绪平复后,再用“专属时间”弥补陪伴。

- 用“合作任务”强化亲密感:比如一起收拾被摔乱的玩具,边收边说:“宝宝帮小熊回家,妈妈帮小兔回家,我们一起把玩具屋整理好!”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他感受到“和妈妈一起做”比“惹妈妈注意”更快乐。

真实场景示例:3岁的浩浩最近总摔绘本,妈妈发现是因为自己最近加班多,陪他的时间少了。于是妈妈每天睡前设了“故事时间”:浩浩选绘本,妈妈躺着听他“讲故事”(哪怕他说的是乱编的)。一周后,浩浩不再摔绘本,反而会举着书说:“妈妈,今天我讲《小熊的故事》!”

宝宝的“摔东西”行为,就像一本翻页的成长日记——每一页都写着他对世界的好奇、对表达的渴望、对爱的需要。当我们不再急着说“不许扔”,而是蹲下来问“你想告诉我什么”,那些让人心烦的“破坏行为”,会慢慢变成温暖的“亲子对话”。

下一次,当宝宝举起玩具时,不妨深吸一口气,笑着说:“宝贝,你是想和妈妈玩‘扔高高’,还是想告诉我什么呀?”你会发现,那个“爱摔东西”的小不点儿,正用最笨拙的方式,努力向你靠近。

毕竟,育儿的本质,不就是听懂孩子的“潜台词”,再陪他一起,从“用行为说话”,慢慢学会“用语言说爱”吗?

来源:妈咪导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