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不能自拔,该怎么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08:54 1

摘要:临床研究发现,青少年过度依赖手机,往往是在填补现实中的三大缺失:

有人说智能手机堪称

“21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

以前孩子的“奖励”是每天看半个小时电视

坐在电视机前

东拼西凑、缝缝补补

一个暑假看完一部动画片

现在孩子的“奖励”:

玩半个小时手机

有时时间到了也不放下

更有孩子晚上偷偷玩手机一晚上

第二天无精打采

孩子“沉迷”手机

究竟该怎么办?

手机成瘾是心理需求的“替代性满足”

临床研究发现,青少年过度依赖手机,往往是在填补现实中的三大缺失:

成就感的缺失

一些孩子在学业上遭遇挫败,得不到认可和肯定,而在游戏中,通过提升段位、完成任务等,能轻易获得 “虚拟荣耀”,这种即时的成就感满足了他们在现实中缺失的自我价值感。比如,有些在学校里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在游戏中寻找这种成就感。

掌控感的缺失

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度管控,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被忽视,缺乏自主决定的权利。而在社交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生活,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社交空间,从而获得掌控感。

联结感的缺失

有些孩子在现实中存在社交困难,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到孤独和被忽视。在互联网或直播间里,他们能通过互动、点赞等方式获得 “被看见” 的感觉,在虚拟的社群中找到一种情感联结,填补现实社交的空缺。

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错误示范:“今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小时!”

心理师建议:

和孩子一起制定《暑期家庭公约》:

“每天19:00-20:00是全家‘无电子设备时间’,我们一起做饭/玩桌游好吗?” 重点在于用高质量陪伴填补孩子空虚感 。

给游戏需求一个“合理出口”

错误示范:“打游戏能当饭吃吗?马上卸载!”

心理师建议:

共情需求:“妈妈发现你玩游戏时特别专注,是因为喜欢团队配合的感觉吗?”

转化技能:“要不要参加线下剧本杀活动?也能体验当指挥官的成就感”

错误示范:“周五才能碰手机!”(易引发报复性使用)

心理师建议:

来源:西安市儿童医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