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炼的钢铁脊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08:51 1

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见到了98岁的抗战老兵杨跃主。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却压不弯那条军人特有的挺直脊梁。他身上那件白色打底衫早已洗得褪成米黄色——儿女们买的新衣服都被他仔细叠进衣柜。

杨跃主向记者展示纪念章。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见到了98岁的抗战老兵杨跃主。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却压不弯那条军人特有的挺直脊梁。他身上那件白色打底衫早已洗得褪成米黄色——儿女们买的新衣服都被他仔细叠进衣柜。

从18岁扛枪抗日到辗转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从卫生兵到炮兵司令部参谋长,再到钢铁厂的“兵厂长”,杨跃主的人生,活成了一部用热血与坚守写就的传奇。

■少年从军

穷娃子的家国担当

1945年3月,还差几个月满18岁的杨跃主,揣着两个硬窝头走进了国军第60军184师的招兵处。“家里穷,国要是没了,家更保不住。”老人嗓音沙哑,字句却掷地有声。

1946年杨跃主所在部队起义后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后随部队序列调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杨跃主终于找到了党组织,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决心。此时,他最用心的是“扫盲班”。“我把‘为人民服务’刻在枪托上,摸黑也能认。”这份对学习的执着,成了他日后成长的密码。

初到部队当二等兵时,杨跃主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站岗放哨全靠记暗号认战友。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天,是他记了一辈子的日子。“从那天起,当兵不只为吃饱饭,而是让更多人安稳吃饭。”

■烽火淬炼

从抗日战场到鸭绿江畔的硬骨头

回想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时的情景,杨跃主脸上露出笑意,眼角皱纹堆成沟壑:“有人喊‘胜利了’,战友们抱在一起哭,把水壶里的水往天上泼,有人把破军帽扔得比树还高。”那股高兴劲儿,他没再多说,却在沉默里藏着千言万语。

抗美援朝的岁月让杨跃主刻骨铭心。“美军飞机跟苍蝇似的,炸弹扔下来山都在抖。”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褪色的领口,声音沉下来,“最冷的时候,棉裤冻成硬壳,战友们互相揣着手焐,饿了就嚼口炒面就雪。”作为指导员,他总能在最艰难时把大家的心聚到一起。

■军旅成长

从“炮盲”到参谋长的逆袭

杨跃主的字典里没有“怕难”二字。从步兵到骑兵再到炮兵,这个没读过书的穷娃子硬是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1958年赴福州参加炮击金门战备任务,他带着高炮营在山头上守了一年半。“每天听广播里的指令,枪膛擦得能照见人影,就等一声令下。”

1960年杨跃主调任炮兵司令部参谋长,面对复杂的苏联装备,他带着技术员住在炮场。“说明书是俄文,请翻译一句句翻译,我用土办法画图纸,把零件记在烟盒上。”从普通炮到高射炮,他成了部队里有名的“炮痴”。

■初心不改

钢铁厂里的“兵厂长”

转业到地方当钢铁厂厂长,杨跃主把部队的“硬作风”带了过去。第一次开全厂大会,他没讲生产指标,先讲上甘岭的故事:“高炉就像阵地,咱得守住。”厂里技术员闹情绪,他就到车间给技术员做思想工作。厂里最难的时候,他带着干部在车间住了三个月,三班倒连轴转,累了就趴在轧钢机旁打个盹,醒来继续干。

■寄语青年

纪念章里的传承

杨跃主的衣柜里,“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被红布包得整整齐齐。“这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那些没回来的战友的。”他摩挲着纪念章边缘,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

“父亲不爱说话,但这些纪念章他看得比啥都重。”杨跃主的小女儿杨红艳告诉记者,“父亲这辈子坎坷,小时候吃过太多苦,这些纪念章是他用命换来的,我们都为他骄傲。他总说现在的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让我们一定要珍惜。”

离休后的杨跃主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每天听儿女读报纸,听到航母下水、战机升空的新闻,会让儿女再读一遍。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杨跃主胸前的纪念章上,也照亮了那件褪色的打底衫。折射出的光,像极了他当年在战场上见过的最亮的星。那是一个抗战老兵的信仰,是对家国的赤诚,也是对岁月的珍藏。

来源:掌上曲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