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黄石的75种方式5️⃣3️⃣】一幅大冶刺绣:打开黄石指尖上的非遗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08:51 1

摘要:在黄石大冶的绣坊里,一根银针牵引着五彩丝线,于绢帛间游走千年。一幅幅绣品,藏着楚风汉韵的密码——大冶刺绣,这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黄石的山水风光与人文底蕴精心绣进方寸之间,成为这座城市刚柔并济的独特注脚。

在黄石大冶的绣坊里,一根银针牵引着五彩丝线,于绢帛间游走千年。一幅幅绣品,藏着楚风汉韵的密码——大冶刺绣,这项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黄石的山水风光与人文底蕴精心绣进方寸之间,成为这座城市刚柔并济的独特注脚。

大冶刺绣是鄂东南大冶、阳新等地流传千年的民间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清代同治年间的《大冶县志》中便有“针黹晨夕”的记载。彼时,闺阁女子以剪纸花样为蓝本,在嫁衣、帐檐、枕套等织物上绣出龙凤呈祥、花鸟争春等图案,逐渐形成了“拙中见巧”的独特地域风格。2013年大冶刺绣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踏上了更为广阔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大冶刺绣在材料选择上独具匠心,多采用棉麻布、绸缎,棉、丝线。工具常用圆形或方形绣花绷、针、线、及夹剪纸绣稿的绣谱本(俗称绣花书包)等。针法传统,以平针绣、打籽绣、盘金绣、钉线绣为主要特色。在传承单面打籽绣基础上,复原出双面打籽绣、延伸出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其纹样具有花里套花,节外生枝,不绝于缕的想象和构图方式。色彩简练,延续中国传统民间配色方法,对比强烈,感染力强。题材多为动植物、器物及抽象人物,广泛用于民俗、儿童、戏剧等用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12岁随祖母学针,40余年坚守,复原并发明“双面全打籽绣”“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等5种新针法,获国家专利11项、作品版权43项;2016年,她的《星云之梦》随神舟十一号遨游太空,成为中国首件进入太空的非遗刺绣。刘小红创办黄石首家刺绣馆,累计免费培训绣娘3万余人,带动3000余名妇女居家就业。女儿彭肖肖、徒弟张秀容等已获评市、县级传承人,接过“小红绣”品牌,以短视频和直播让千年针法触达百万观众。三代传承人的接力,不仅将大冶刺绣绣进了太空,更绣成了黄石走向世界的一张璀璨指尖名片。

刺绣作品《星云之梦》

一幅绣品,承载千年风华,大冶刺绣正以蓬勃之姿续写辉煌。当传统纹样走进现代生活,这项非遗技艺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黄石“钢柔并济”的城市故事。如果您来到黄石,不妨走进大冶绣坊,亲手触摸这些穿越千年的丝线,在一针一线的细腻纹理中,感受文化脉搏的有力跳动,领略大冶刺绣的独特魅力。(通讯员:黄旺宣)

来源:一点资讯武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