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荒原上的“铝镁成长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07:43 1

摘要: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热浪裹着丛林湿气,中铝国际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青年工程师李川正蹲在焙烧炉地基旁,手里的图纸被汗水浸得边角卷起,他抬头望向不远处——日产3000吨气态悬浮焙烧炉的钢框架正以每天3米的速度“往上长”。

本报记者 刘旭 本报通讯员 王晶 张佰永

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热浪裹着丛林湿气,中铝国际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青年工程师李川正蹲在焙烧炉地基旁,手里的图纸被汗水浸得边角卷起,他抬头望向不远处——日产3000吨气态悬浮焙烧炉的钢框架正以每天3米的速度“往上长”。

这个平均年龄30岁的青年项目团队,已经在这片热带荒原上工作了3年。他们要建的,是东南亚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印尼BAI项目。从一片荒芜到厂房林立,这群年轻人用耐心和担当,写下了“青春与丝路同行”的最鲜活注脚。

高温炉膛里“搭积木”

“92%热效率、0.5%高温密封系数——听到业主提出的‘硬指标’,我手里的笔都抖了。”氧化铝设备组组长曹万秋说。

大型气态悬浮焙烧炉是氧化铝生产的“心脏”,相当于在1000℃的炉膛里“搭积木”:既要让物料像“跳舞”一样均匀悬浮,又要解决超大体量设备的热胀冷缩问题。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曹万秋带着班组泡在电脑前,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了100多种流场方案。“那段时间,每天只睡4个小时。”曹万秋说,最崩溃的是第87次模拟,流场分布还是不均匀,“我盯着屏幕发呆,突然想到妈妈炖菜时会用分层加水的方法,是不是可以用‘分级送风’。”

灵光一现,他们提出了“分级送风+迷宫式密封”的创新设计。当首台焙烧炉成功点火时,印尼国家矿业公司的工程师凑到炉膛边,摸了摸密封处的温度,瞪大眼睛说:“中国技术,真的了不起。”

如果说焙烧炉是氧化铝生产的“心脏”,搅拌设备就是“节碳先锋”。氧化铝厂有200多台搅拌器,能耗占全厂电力的15%。青年设备工程师孙胜仁带着班组模拟优化流场,设计出“高效HQG式桨叶+分层结构”的节能方案。搅拌器改造完成后,电表转速明显慢了下来,当地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把“天书”变成“施工图”

项目要求土建设计采用美国ASCE标准。“刚拿到图纸时,我以为看的是外星文字。”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负责土建设计的永春把ASCE规范打印出来,每天睡前看两页,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慢慢琢磨其中的逻辑。他说,最麻烦的是找“Grade 60钢筋”的替代材料,“我拿着钢筋样品在当地建材市场问了十几家店,终于找到一种印尼产的钢筋,强度和延展性都达到要求”。

当第一座符合美标要求的焙烧炉基础浇筑完成时,现场监理工程师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你们的工作,比我们想象中更专业。”

在电力系统设计中,青年电力工程师沈洋带领团队采用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设计了氧化铝行业首个大型工业孤网系统——相当于给偏远地区的工厂建了一个“独立电网”,解决了当地电网薄弱的问题。沈洋说:“标准不是壁垒,而是桥梁,只要愿意学,就能把天书变成施工图。”

板房里的“友谊课堂”

每周一晚7点,项目现场的临时板房里都会传来笑声。“今天讲搅拌设备的维护技巧。”负责“BAI青年技术课堂”的郭笑然用英语讲,偶尔夹杂着印尼语单词,“这个按钮是紧急停止……”

当地工人Hery Wahyudi手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着。“刚开始,我不敢碰电脑里的DCS系统。”Hery说,“郭老师握着我的手调参数,告诉我别怕做错,他会帮我改。”现在,Hery已经成了工地里的技术能手。

一个当地工人问郭笑然:“等项目结束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这句话让他心里一酸,“我们不仅要教他们操作,还要教他们原理,让他们能自己解决问题”。现在,“BAI课堂”已经培养了50多名当地技术工人,有的成了班组长,有的成了设备管理员。

项目部总经理杜继雷说:“这些青年,不仅建成了一座氧化铝厂,更建成了一座友谊桥——桥的这头是中国的技术与智慧,桥的那头是印尼铝工业的发展与希望。”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