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是我们重要的备课资源,但是很多教师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而是把更多精力花费在对中考试题的研究上,缺少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教材中有的知识在教师看来过于简单,所以在教学中只是一带而过,缺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设计,往往错过了引导学生追根问底的质疑,更错过了
教材是我们重要的备课资源,但是很多教师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而是把更多精力花费在对中考试题的研究上,缺少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教材中有的知识在教师看来过于简单,所以在教学中只是一带而过,缺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设计,往往错过了引导学生追根问底的质疑,更错过了课堂上的生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境界,我们要让教材变成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认真发掘有效问题设计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促进学习真实发生。
“眼见为实”:感受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研究的是光的传播规律,教材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描述“在有雾的天气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从汽车前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也是直的”这些现象,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很容易理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接下来教材设计了光在水中传播的演示实验,然后教材给出“实验表明,光在水、玻璃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空气、水和玻璃等透明物质叫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以前教学时,我基本是按照教材设计的过程完成教学的,但是一次上课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怎么传播呢?我们在上课时面对这样的问题生成往往告诉学生: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会发生折射,我们在后面会学习折射知识,甚至还会给学生讲海市蜃楼的故事,但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真实的解释,而且时间久了学生就不愿意提出问题了。
所以再次教学时,我没有按照教材设计的情境教学,而是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给学生准备了激光笔、装水喷壶、玻璃缸、水、大块玻璃砖、烧杯、洗衣粉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深刻感知光在空气、水、玻璃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个时候即使没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也要引发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具体做法:我们把激光斜射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发现光的传播路径不止一条,也就是说光从空气斜射进水中时,不仅发生了反射现象,还发生了折射现象,说明这种情况下光不沿直线传播了。然后将洗衣粉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制作成不均匀的溶液,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向溶液中,学生会观察到光也不沿直线传播了,而是发生了弯折。根据这两个实验,学生能够总结出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眼见为实”,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眼见不一定为实”: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中第一节《压强》这节课中,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中,教师一般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通过转换法即比较接触面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但是如果压力不等、受力面积大小不同,接触面材料也不一样,还能通过接触面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吗?实际生活中,由于接触面材料的原因,有时形变程度是肉眼无法观测到的,导致我们不能通过观察进行判断,所以我们采用比值法,即求单位面积上受到压力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强。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参与度和计算的准确度,我们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算一算的活动。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头大象和一位女士站在地上谁对地面的压强更大?学生猜完之后,我们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算一算:质量为1.6吨的大象,平均每一只脚的触地面积约为400平方厘米。一个女士的质量为52千克,每只高跟鞋的触地面积约为13平方厘米。按照“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约为10牛顿”计算,当大象和该女士都静静地站立在同样松软的泥地上时,大象和人谁会在泥地里陷得更深些?
我们根据学生的猜测结果把学生分成两组,猜大象对地面压强大的学生为A组,猜女士对地面压强大的学生为B组,然后两组学生分别计算大象和女士对地面的压强。在计算过程中,小组学生相互纠错,老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对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的计算、压强公式的运用、单位的换算及科学计数法的运用等。活动之后,由小组学生总结分享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猜一猜、算一算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比值法在物理学科概念学习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升小组学习的内动力和学习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师生对话的基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做到用教材这个例子教好每一节课,就要做到腹中有“书”、眼中有“人”、心中有“法”,真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促进学习真实发生。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27日第12版
来源:爱好者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