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里这句话,年轻时听着像说教,活到中年才品出滋味。老一辈常说:“手指头别总往外指,先看看自己掌纹清不清。” 这可不是让人当“受气包”,而是藏着趋吉避凶的门道。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里这句话,年轻时听着像说教,活到中年才品出滋味。老一辈常说:“手指头别总往外指,先看看自己掌纹清不清。” 这可不是让人当“受气包”,而是藏着趋吉避凶的门道。
想起《论语》里孔子骂子贡的故事。子贡能言善辩,某天跟人吵架输了,回来委屈巴巴告状。孔子没帮他出头,反倒怼了句:“你要是真有德行,别人能跟你吵起来?” 这话听着扎心,却点透了关键:事不顺时,先别急着怪别人。
清代有个叫曾国藩的,年轻时也是暴脾气。带兵打了败仗,他气得骂天骂地,说士兵没用、同僚使坏。直到某天夜里读《道德经》,看到“大道之行,不责于人”,突然醒过神来。后来他改了脾气,打输了先写“自省日记”,琢磨自己哪里部署错了;打赢了也先查不足,从不把功劳全揽自己身上。难怪有人说,曾文正公的本事,一半在打仗,一半在“回头看”。
现在人总爱犯一个毛病:堵车怪司机,失业怪行情,夫妻吵架怪对方。就像街坊老王,儿子考试不及格,他骂老师没水平;自己业绩垫底,他怪老板不识货。结果呢?儿子越来越叛逆,工作越换越糟。其实老话早说了:“眼睛长在前面,是让你看路的;心要往后转,才能修己。”
明代王阳明有个学生,总抱怨朋友不够意思。王阳明没直接劝,反倒问他:“你希望朋友怎么对你?” 学生说:“当然是真诚相待。” 王阳明笑了:“那你先做到真诚了吗?” 学生一下卡壳了。这就像咱们常说的:“想喝甜水,先给别人递糖;想被善待,先把心摆端正。”
办公室小李就很懂这个理。上次项目搞砸了,全组人互相甩锅,就他默默加班复盘,写下三条自己的失误。没想到领导看了,反倒让他牵头重做,最后项目拿了奖。有人问他秘诀,他说:“我奶奶常说,巴掌拍不响,先看自己手疼不疼。” 你看,把矛头对准自己,反而能杀出一条路。
其实啊,“反求诸己”不是自我否定,而是给自己留余地。就像走路崴了脚,先看看是不是自己没看路,而不是蹲在地上骂石头碍事。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头一位,就是说先把自己修明白了,后面的事才能顺理成章。
下次遇到糟心事,别急着拍桌子。先学学老祖宗的办法:闭会儿嘴,静会儿心,问问自己“我哪里能做得更好”。这看似是认怂,实则是给自己攒福气——毕竟,能管好自己的心,比啥都强。
来源:聆听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