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郑州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2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6 家低空经济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翼,在应急救援、低空物流、文旅融合等场景展开深度布局。从三和航空的吨级无人直升机惊艳珠海航展,到中国飞龙通航带着 90 架机队开启 “二次创业”,这片承载着中原低空梦想的热
在郑州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2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6 家低空经济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翼,在应急救援、低空物流、文旅融合等场景展开深度布局。从三和航空的吨级无人直升机惊艳珠海航展,到中国飞龙通航带着 90 架机队开启 “二次创业”,这片承载着中原低空梦想的热土,正通过 “制造 + 运营 + 服务” 的三业联动模式,向 “全国低空经济标杆” 的目标加速迈进。
郑州上街的低空经济崛起,并非偶然的企业扎堆,而是产业链上下游自发形成的生态协同。三和航空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 “头雁企业”,用十年时间跻身国内大载重工业无人机第一梯队,其研发的 S2000 型吨级无人直升机载重可达 1 吨,在山区吊装、森林灭火等场景中展现出强劲实力,仅在全国消防系统的市场占比就超过 80%。2024 年珠海航展上,这款 “郑州造” 无人机签下的意向订单,印证了中原制造的市场认可度。
行业巨头的加入则让产业链更趋完善。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带着超 90 架机队的运营经验落户后,迅速切入工业级大型无人机托管运维领域,首批托管的 FS-100 中型无人机已投入应急救援实践,未来还将拓展至翼龙、彩虹等机型,填补了区域内大型无人机运营服务的空白。这种 “制造企业提供装备 + 运营企业开拓场景” 的模式,形成了 1+1>2 的协同效应 —— 三和航空的无人机通过中国飞龙的运维网络快速落地,而运营中产生的改进需求又反哺研发,推动机型迭代速度提升 30%。
截至目前,示范区机队规模已突破 170 架,年均飞行时长约 5000 小时,业务覆盖应急救援、电力巡检、农林植保等多个领域。这种集群化发展的优势,让上街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变得更加便捷,某植保无人机企业通过与同行协作,将电池续航从 30 分钟提升至 50 分钟,单架次作业面积增加 60%。
郑州上街能吸引 46 家企业在此扎根,离不开交通、市场、人才、政策构成的 “四维支撑体系”,这些优势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打开了场景落地的广阔空间。
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是重要引力。临近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构建起高效的货运网络,通航设备及零部件可实现 “朝发夕至”,某企业负责人透露,从零部件采购到整机装配的周期较沿海地区缩短 1-2 天。这种物流效率的提升,在应急装备交付等时效性要求高的领域尤为关键。
农业大省的市场需求为技术迭代提供了 “练兵场”。河南近亿亩高标准农田催生了规模化的植保需求,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在许昌的万亩良田示范区,无人机团队通过实践优化飞控算法,使农药喷洒的均匀度提升 20%,每亩作业成本降低 15 元。这种 “市场需求倒逼技术升级” 的路径,让上街的低空技术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
人口与教育大省的人才储备则解决了 “用工难”。河南高校培养的航空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人才,通过示范区的实训体系快速转化为低空经济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某企业的飞手团队中,80% 是本地院校毕业生,经过 3 个月专项培训即可上岗,人力成本较一线城市降低 25%。这种人才供给优势,为企业规模化扩张提供了稳定支撑。
政策服务的精准化更让企业安心发展。示范区推行的首席服务官制度、助企服务帮帮团等举措,实现了企业诉求 “一事一议”,项目落地周期缩短 40%;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的及时拨付,缓解了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压力。这种 “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加分项。
低空经济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场景落地来体现。郑州上街的企业在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的实践,正让 “空中力量” 融入城市运转与乡村振兴的肌理。
在应急救援领域,低空装备已成为 “空中尖兵”。“七下八上” 防汛关键期,三和航空的无人机在河南多地参与抢险,通过载重优势投送救生衣、食品等物资;中国飞龙的运维团队则依托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画面,为指挥中心提供受灾区域的精准信息。这种 “装备 + 运营” 的协同作战,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原来的 1/3。
在农林植保领域,规模化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模式。商丘的小麦主产区,无人机团队创造出 “万亩单日作业” 的效率纪录,较人工喷洒节省 90% 的人力;而针对河南多丘陵的地形特点,企业专门优化了无人机的避障系统,使山地作业的事故率下降 70%。这种接地气的技术应用,让低空经济真正服务于粮食安全。
政策的持续加码将为场景拓展注入新动能。根据郑州市《加快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到 2026 年将实现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 200 家、产业规模突破 200 亿元。随着 “完善低空飞行保障体系”“培育低空产业生态体系” 两大任务的推进,上街的低空经济有望从应急、农业等领域向低空物流、文旅融合等场景延伸,形成多业态协同发展的格局。
郑州上街的实践证明,低空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技术的比拼,更是生态的较量。46 家企业的竞逐与协同,正在书写中原地区低空经济的崛起篇章。当越来越多的无人机、通航飞行器从这里起飞,飞向应急救援的一线、广袤的田野、繁华的都市,它们承载的不仅是企业的蓝天梦想,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
来源:无人机编队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