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仅仅三天后,中国259亿元农产品订单转手澳大利亚,温哥华港瞬间积压1800个集装箱,萨省农民欲哭无泪。
7月16日,加拿大突然宣布对含中国钢铁成分产品加征25%关税,理由是"应对美国关税冲击"。
然而仅仅三天后,中国259亿元农产品订单转手澳大利亚,温哥华港瞬间积压1800个集装箱,萨省农民欲哭无泪。
加拿大为何欺软怕硬选择中国开刀?这场自损八百的贸易闹剧背后隐藏着什么?
这出闹剧的荒谬之处,就像一个被校园霸王欺负的孩子,不敢反抗强者,却对无辜的同学下狠手。
7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毫不客气地甩出"大棒",宣布从8月1日起对加拿大商品加征35%关税。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要知道,美国占加拿大出口总额的75%以上,这一刀直接砍在了加拿大的经济命脉上。
面对如此霸道的威胁,卡尼政府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他们没有选择正面交锋,而是把怒火撒向了从未威胁过加拿大的中国。
数据显示,在加拿大钢铁进口中,美国占据50%的绝对主导地位,而中国仅占10%。
真正挤压加拿大本土钢铁业的,恰恰是美国高关税保护下涌入的"内部倾销"。换句话说,加拿大的问题根本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可卡尼政府的选择很明确:政治正确比经济逻辑更重要。这种"欺软怕硬"的心态,就像那种讨好强势朋友却被当提款机的老实人。
加拿大长期被视为美国的"跟班",在外交和经济政策上缺乏自主性,面对特朗普的强硬姿态陷入被动。
于是,将矛头转向中国似乎成了"低成本选择"——既能向美国展示合作态度,又不会引发大规模国际争议。然而,这种政治算计的代价,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的反击比谁都快,直接将大宗农产品订单从加拿大转给了澳大利亚。
7月13日,中粮集团向澳大利亚农业部门提交了一份价值37亿美元的订单,涵盖油菜籽、饲料谷物、坚果等关键品类。
这一订单原本主要由加拿大供应,但因为卡尼当局的错误决定,让澳大利亚捷足先登了。说实话,中国这一转身,直指加拿大经济的软肋——油菜籽出口。
作为全球最大的油菜籽出口国,加拿大年出口量高达685.9万吨,其中约60%流向中国市场。
订单的突然流失,导致温哥华港的储粮仓爆仓,港口积压的谷物集装箱超过1800个,运输链几乎断裂。
萨斯喀彻温省的农田里,堆积如山的油菜籽无人收割,农场主面临破产风险。这种场景让人想起那句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讽刺的是,加拿大钢厂30%的原材料依赖中国供应,包括低价铁矿石、半成品和炼制原料。
对中国钢铁产品加征关税,意味着他们的采购价格以及最终产品的成本也会上涨。
而且,即使加拿大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加征了关税,美国钢铁依然以50%的市场份额倾销到加拿大。所以加拿大钢铁产业该崩溃的还是会崩溃,这种做法纯粹是自找麻烦。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全国农民联盟更是公开发声明,称财政部长和国际贸易部长"欠农民们一个交代"。
为了讨好美国而去制裁中国的时候怎么想不起农民,如今事实已经发生,农民的公开讨伐只会让政府再次陷入政治风暴当中。
中加之间出了裂痕,最开心的是谁?澳大利亚。早在2020年,中澳关系陷入冰点,煤、牛肉、葡萄酒、龙虾、红木几乎被全面暂停。
2023年底两国开始恢复交流,只是还处于试探阶段,这次加拿大自己踩坑,澳大利亚立刻接住了机会。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火速访问中国,谈判的核心就是争取扩大对华油菜籽的出口权限。此前中澳接近达成协议,允许澳大利亚试运15-25万吨油菜籽到中国市场。
虽然澳大利亚2025年的产量预计仅为570万吨(近五年最低),但这个动作已经为加拿大敲响了警钟。
中国市场的大门,开给愿意遵守规则的人,而不是政治操弄者。澳大利亚农业部长公开表示,重启中国市场是"澳洲农民最大的胜利"。
这种表态,说明他们比加拿大现实得多,也聪明得多。反观加拿大,还在等美国点头放过,可特朗普会放过吗?
特朗普的思路一直很简单:谁想进我市场,先交"保护费"。连日本、德国都被他盯上,加拿大再怎么低头,永远换不来公平待遇。
事实证明,卡尼政府的"两面三刀"策略不仅未能缓解与美国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国际社会对其"政治投机"的批评。
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对加拿大单方面加税行为提出质疑,认为其违反了多边贸易规则。
更讽刺的是,加拿大对华加税并未换来美国的"回馈",特朗普政府连一句客套话都未给出,反而宣布对加拿大汽车加税。
卡尼政府这才发现,自己不仅得罪了中国,还被美国当成了"软柿子"捏。
这场"美国指使-加拿大执行-中国反击-澳洲得利"的连环反应,让人看清了什么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场贸易闹剧给全世界上了一课:中国不是筹码,任何国家试图牺牲中国利益换取美国宽容,最终只会两头落空。
短期看,加拿大农业和钢铁业的双重打击已经显而易见,但这场贸易战对加拿大经济的冲击则更加深远。
加拿大央行预测2025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速将跌至仅1%,对出口行业是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反映了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去集中化"和"多元化"。
中国通过订单调配展现的市场影响力,将促使更多国家重新审视对华贸易政策,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国际贸易专家指出,这一事件标志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多极化时代,那些能够灵活应对、符合规则要求的国家,将成为全球市场的"宠儿"。
而那些缺乏战略自主性、盲目追随强权的国家,只会在大国博弈中越来越被动。说实话,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敌人的敌意,而是来自对"朋友"的盲目依赖。
加拿大的困境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好学生"往往是最容易被牺牲的。对于中小国家而言,生存智慧在于保持战略自主,而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某个大国。
加拿大应该尽快调整战略,修复与中国的贸易关系,避免陷入"夹缝中求生"的怪圈。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国内产业链韧性,不做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桥头堡"。
在多边贸易架构中积极作为,以避免被大国博弈挤出局。与此同时,中澳贸易的回暖也预示着,供应链多样化将成为主旋律。
历史一再证明,在大国博弈中,最聪明的策略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坚持原则立场。那些基于规则、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才能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加拿大这次的"讨好"闹剧,不仅让自己付出了真金白银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国际信誉。
这个教训值得所有国家深思: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战略自主比盟友忠诚更加珍贵。
说实话,真正的威胁不是来自敌人的敌意,而是来自对"朋友"的盲目依赖。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战略自主比盟友忠诚更加珍贵。
面对大国博弈,你觉得小国该如何保持战略定力?
来源:安珈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