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谋军务”,简称为 “参军” ,这一称谓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其初始定位为丞相的军事参谋,肩负着协助丞相谋划军事战略、制定作战计划以及处理军中各项事务的重要职责。在那个战乱频繁、军事斗争激烈的时代,参军的角色举足轻重,他们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战略眼光
“参谋军务”,简称为 “参军” ,这一称谓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其初始定位为丞相的军事参谋,肩负着协助丞相谋划军事战略、制定作战计划以及处理军中各项事务的重要职责。在那个战乱频繁、军事斗争激烈的时代,参军的角色举足轻重,他们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战略眼光,为丞相提供决策支持,成为了军队中的智囊核心。
在三国蜀汉政权中,参军蒋琬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郑重举荐:“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蒋琬自跟随刘备入蜀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起初,他担任广都县令,虽因不理政务而险些被刘备治罪,但诸葛亮独具慧眼,认定他是难得的人才,对其加以培养和重用。后来,蒋琬成为诸葛亮丞相府的参军,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负责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等后勤保障工作,为北伐的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对蒋琬极为赏识,甚至秘密上奏刘禅,表明若自己遭遇不测,蒋琬可接替自己处理军国大事。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果然不负重托,先后担任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要职,继续秉持诸葛亮的遗志,致力于蜀汉的稳定与发展,在蜀汉政权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晋代以降,社会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格局的演变使得参军的地位逐渐降低,其职责也从最初的丞相军事参谋转变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成为了他们身边出谋划策、处理日常事务的助手。这一时期,参军的角色更多地是为诸王、将军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协助他们管理领地、指挥军队以及处理各种政务。虽然他们的地位不如三国时期那般显赫,但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曾担任过镇军参军。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门阀制度森严,寒门子弟很难有出头之日。陶渊明出身庶族,尽管他怀有 “大济苍生” 的壮志豪情,但在官场中却屡屡碰壁。他的第一次出仕是担任江州祭酒,然而初涉官场的他,很快就因 “不堪吏职” 而 “少日自解归”,受不了官场的种种束缚和折磨。此后,他又先后出任桓玄、刘裕的参军,但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担任刘裕的镇军参军期间,陶渊明原本对刘裕寄予厚望,认为他能够整顿朝纲,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陶渊明感到无比失望,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不久之后,他便毅然辞去了参军之职,选择回归田园,过上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隐居生活。
南朝宋时期的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范晔出身仕宦之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的仕途随着父亲范泰投效刘裕而开始,最初在刘义康部下任冠军参军,又随转任右军参军,历时四年左右,入朝补尚书外兵郎。宋文帝即位后,范晔再度投为刘义康部下,任荆州别驾从事史,受到刘义康的厚遇。后来,他被朝廷召为秘书丞。然而,范晔的性格狂放不羁,不拘小节,蔑视封建礼法,率性而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在官场中得罪了不少人,也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元嘉九年(432 年),范晔因在刘义康母亲下葬前的夜晚,与朋友聚众狂饮,并 “开北牖听挽歌为乐”,激怒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在宣城太守任上,他郁郁寡欢,于是转而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历史研究,开始撰写《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众书,斟酌去取,自订体例,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后汉书》以其独特的体例、深刻的见解和生动的叙事,成为了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 “前四史” 。但可惜的是,范晔后来因参与孔熙先等人谋立刘义康为帝的事件,以谋反罪被处死,时年四十八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社会的发展,参军的角色再次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逐渐成为了地方官员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参军的职责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地方行政管理、司法审判、军事治安等多个领域,他们在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推动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杜甫,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就曾担任过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和华州司功曹参军。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目睹了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他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心怀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他的求仕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天宝五年(746 年),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因李林甫的阴谋而落第。此后,他在长安困居了十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向权贵投诗献赋,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举荐。直到天宝十四年(755 年),杜甫才终于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等事务,这个官职品阶较低,只是一个从八品下的小官,类似于现在的仓库管理员,但杜甫仍然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希望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 。然而,他上任不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叛军迅速攻占了长安,杜甫被迫逃离京城,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曾被叛军俘虏,困居长安,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悲惨遭遇。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长安,投奔了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但由于他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因上疏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务,虽然官职不高,但杜甫仍然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华州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看到了官吏的横征暴敛,百姓的流离失所,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些所见所闻,使他的诗歌创作更加贴近现实,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他写下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不朽的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矛盾,被誉为 “诗史” 。在《石壕吏》中,他通过描写差役在夜里抓人充军的场景,深刻地揭露了官府的残暴和百姓的无奈;在《新婚别》中,他以一个新婚女子的口吻,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同样是唐代的一位杰出诗人,他也曾担任过京兆府户曹参军。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他早年积极进取,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贞元十六年(800 年),白居易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在担任左拾遗期间,他以直言敢谏而闻名,积极向皇帝进谏,反映社会问题,提出改革建议,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努力。然而,由于他的直言进谏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排挤和打压。元和五年(810 年),白居易被调任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京兆府户曹参军主要负责掌管户籍、赋税、仓库等事务,是一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官职。虽然这个官职的品阶不高,但白居易并没有因此而懈怠,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致力于改善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 。在任职期间,他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和百姓的需求,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他关注民生疾苦,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他的诗歌创作也与他的官职生涯密切相关,他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他的《观刈麦》一诗,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艰辛和社会的贫富差距;《卖炭翁》则通过描写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对百姓的剥削。这些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三国时期作为丞相的军事参谋,到晋代以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再到隋唐时期转型为地方官员,参军一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是官职本身的变革,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参军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国时期,参军作为丞相的军事参谋,直接参与国家的军事决策,其地位举足轻重,这体现了当时丞相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和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晋代以后,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参军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这一转变反映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和中央集权的相对削弱,政治权力逐渐分散到各个地方势力手中。而到了隋唐时期,参军成为地方官员,进一步融入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这标志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制度更加完善,政治权力的分配更加合理 。这种演变过程,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需要,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参军的职责和地位的变化,对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和战争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三国时期,参军作为军事参谋,主要负责谋划军事战略、制定作战计划,他们的智慧和谋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例如,蒋琬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晋代以后,参军作为诸王、将军的幕僚,更加注重协助将领指挥作战、管理军队,他们在战场上的作用更加具体和直接。而到了隋唐时期,参军作为地方官员,不仅要负责地方的军事治安,还要参与军事训练和战争动员,他们在地方军事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演变过程,促进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军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在文化方面,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担任过参军这一职务,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陶渊明、范晔、杜甫、白居易等,他们在担任参军期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陶渊明的田园诗,范晔的《后汉书》,杜甫的 “诗史”,白居易的讽喻诗,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参军这一官职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参军演变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