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关于艾滋病话题的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错误且危险的导向,即将中国的艾滋感染人群与欧美 LGBT 群体混为一谈。这种不实关联不仅严重扭曲了中国艾滋病感染的真实状况,更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公共卫生认知以及特定群体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
近年来,在关于艾滋病话题的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错误且危险的导向,即将中国的艾滋感染人群与欧美 LGBT 群体混为一谈。这种不实关联不仅严重扭曲了中国艾滋病感染的真实状况,更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公共卫生认知以及特定群体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剖析中国国情与欧美国家的差异,坚决批判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以正视听并推动正确的艾滋病防控观念的传播。
根据 2023 年的数据,在中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占据主导地位,但异性性传播比例远超同性性传播。其中,异性性传播约占 71%,同性性传播占 26%左右。这意味着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的主体是异性恋者,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农村地区因外出务工等因素导致性观念和行为有所变化的人群,以及城市中因社交活动、婚姻不忠等情况而面临感染风险的群体。例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性教育匮乏和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已婚人士在婚外性行为中未采取保护措施而感染艾滋病;而在城市中的一些娱乐场所或社交圈子,也存在异性之间不安全性行为引发的艾滋病传播案例。这些感染途径与欧美 LGBT 群体所主要涉及的同性性行为传播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从人群分布来看,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范围。老年人群体中的艾滋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源于老年男性在丧偶或离异后重新寻找性伴侣时缺乏安全意识,其感染途径为异性性传播。中青年群体中,既有因商业性性行为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有因恋爱关系中的不安全性行为而感染的普通人群。此外,青年学生群体的艾滋病感染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因性观念开放但性知识不足导致在异性恋爱关系中感染。这充分显示出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样性和复杂性,绝不是欧美以 LGBT 群体为核心的感染模式所能概括。
展开剩余61%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等传统价值观对社会的性观念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社会,家庭观念根深蒂固,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和家庭结合方式,异性恋关系是主流的性取向认知和社会关系构建基础。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在文化上更为元和开放,对 LGBT 群体的接受度在一定程度上较高,同性文化在一些地区较为活跃并公开化。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中国艾滋病感染与欧美在根源上就有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基础,不能将两者简单类比。
中国的法律政策体系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强调全面性和公平性。例如“四免一关怀”政策,为所有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检测等服务,并不区分性取向。而在欧美国家,虽然也有艾滋病防控政策,但由于其社会对 LGBT 群体的特殊关注和相关权益运动的影响,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可能会地倾向于对 LGBT 群体相关议题的考量。例如在一些欧美国家,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政策推动了对 LGBT 群体在健康权益包括艾滋病防控方面的特殊关注和资源倾斜,但这与中国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艾滋病防控政策导向截然不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视家庭责任、性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在性方面,遵循一夫一妻制等传统观念被社会广泛认可,婚外性行为、同性性行为等在道德层面受到约束。然而在欧美国家,其伦理道德体系在性观念上更为元和包容,这导致在艾滋病传播风险行为方面,两者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认可度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的艾滋病感染是在传统伦理道德框架下异性性行为失范引发的部分问题,而非欧美式的以 LGBT 群体为主要关联的情况。
将中国艾滋感染人群与欧美 LGBT 划等号会误导艾滋病防控资源的分配。如果错误地认为中国艾滋病问题主要集中在类似欧美 LGBT 群体,那么可能会导致对异性恋群体为主的防控工作投入不足,如在农村地区异性性传播防控、性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忽视,从而影响整体防控效果,使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得不到有效遏制。
这种错误舆论会冲击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念。如果公众被误导认为艾滋病主要是欧美式的 LGBT 群体问题,可能会引发对性取向元化的错误认知,甚至在一些人群中产生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质疑,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的价值观基础,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群有着自身独特的现状和与国情紧密相连的特征,绝不能与欧美 LGBT 群体划等号。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通过加强正确的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国情教育和性健康教育等方式,让公众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艾滋病问题的本质,以科学、合理、全面的态度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传统价值观以及特定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媒体和社会各界也应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避免传播不实和误导性信息,共同为构建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