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电视,你有多久没在新闻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了?是西装革履的会议报道循环播放,还是标准化的成就展示占据屏幕?当电视新闻的镜头越来越聚焦宏大叙事,却逐渐模糊了市井巷陌里真实的生活图景,这场 “收视率保卫战” 注定会走向败局。
打开电视,你有多久没在新闻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了?是西装革履的会议报道循环播放,还是标准化的成就展示占据屏幕?当电视新闻的镜头越来越聚焦宏大叙事,却逐渐模糊了市井巷陌里真实的生活图景,这场 “收视率保卫战” 注定会走向败局。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一、观众流失,是因为新闻 “不接地气”
曾几何时,电视新闻是千家万户获取信息的窗口。记得《南京零距离》刚开播时,主播孟非操着一口亲切的方言,讲述南京街头巷尾的大小事,从邻里纠纷到社区便民服务,每条新闻都像发生在自家门口,节目收视率一路飙升,成为现象级民生新闻。观众爱看的,从来不是 “高大上” 的空洞报道,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百态。
但如今,许多电视新闻陷入 “政绩化”“模板化” 的怪圈。某地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连续一周的头条都是领导视察、会议召开,观众调侃 “换个日期就能重播”。当新闻变成千篇一律的通稿朗读,观众自然选择用遥控器 “投票”,转身投入短视频、社交媒体的怀抱。据统计,近五年电视新闻的年轻观众流失率超过 40%,收视率持续走低,背后正是新闻与百姓生活的脱节。
二、烟火气,才是新闻的生命力
为什么《1818 黄金眼》能在众多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答案很简单 —— 它始终扎根于百姓生活。节目里,有租客与房东的纠纷调解,有消费者维权的艰难历程,甚至还有宠物丢失的寻物启事。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是老百姓每天都在经历的酸甜苦辣。新闻把镜头对准这些 “小事”,不仅传递了信息,更搭建起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
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报道对象的身份地位,而在于能否触动人心。在重庆山火中,电视新闻没有一味聚焦救援决策,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些骑着摩托车逆行而上的普通志愿者,对准疲惫不堪却咬牙坚持的消防员。这些真实的画面,让观众看到了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也让新闻有了直击心灵的力量。
三、回归本质,让新闻 “活” 起来
电视新闻要想重获观众青睐,必须重新找回 “人间烟火气”。一方面,要转变报道思路,增加民生新闻的比重,关注教育、医疗、住房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比如,制作系列报道,深入探究学区房政策调整对普通家庭的影响,追踪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居民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创新报道形式也至关重要。借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新闻更生动、更直观。还可以开设观众互动板块,邀请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新闻真正成为 “百姓自己的舞台”。同时,培养记者的 “共情力”,鼓励他们走进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镜头记录真实。
电视新闻的未来,不在于追求多么宏大的叙事,而在于能否捕捉到百姓生活中的微光。当新闻里重新有了菜市场的喧闹、打工者的汗水、老人们的欢笑,当电视屏幕重新成为连接社会与个体的纽带,我们相信,观众会重新把目光投向这里,因为那里有他们熟悉的生活,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来源:阿梦爱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