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马效应”袭来,我们的大脑到底经历了什么?

B站影视 2024-11-28 16:06 3

摘要: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某个瞬间,你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梦中出现过?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某个瞬间,你突然觉得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梦中出现过?

难道这是一种预知未来的能力亦或是前世记忆的碎片?

其实,这种现象大多数人都曾体验过,我们叫它“既视感”(Deja-vu),即“海马效应”。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976年,法国心理学家埃米尔·波拉克首次提出了“既视感”的描述,我们通常也会称之为“海马效应”。

这种感觉通常出现在15到25岁的年轻人身上。

那么,既视感的发生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呢?

双处理理论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双处理理论”,即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信息的传递速度可能不同步。

假设你突然看到某个场景 A,然后看到 B 接着是 C,这些信息沿着不同的神经路径传递到大脑。

若其中一条路径速度快而另一条路径慢,即使时间上的差异细微,大脑也会把单个事件分解成两种不同的经历,从而让你感觉到似曾相识。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感官系统和大脑反应之间存在时间差。

全息理论

另一种解释和大脑中的颞叶结构有很大关系。

科学家发现超过90%的颞叶受损病人,如癫痫患者,常常经历既视感。

颞叶会把当前的感官信息与过去的记忆进行对比,如果二者相似,便会告诉你,这个情景你以前经历过。

即使你的记忆不完全,大脑也能用记忆碎片构筑出一个完整的画面,从而带来强烈的“曾经来过”的感觉。

科学实验的佐证

早在1994年,科学家曾试图通过电流刺激志愿者的颞叶,结果很多志愿者都体验到了既视感。

类似的,一些兴奋剂如苯丙醇胺、金刚烷胺等也能提高既视感出现的频率。

更烦人的“舌尖现象”

除了既视感,还有一种类似的大脑小插曲叫“舌尖现象”(Presque vu),即你明明知道某个词或某个人的名字,但却怎么都想不起来。

这种现象很烦人,试图回忆单词 A 时,往往与 A 相似的单词 B 会干扰你的记忆,而大脑则会积极阻止其他相关单词的干扰,导致你始终无法记起单词 A。

然而,一旦你放弃这种无结果的努力,反而可能忽然想起那个词。

回到实际生活中

这些脑内的小故障不仅让我们感到神奇,还可以通过解释一系列现象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大脑。

例如,抑制与增强的机制可能涉及到类似的用药物刺激、信息处理路径等多方面。

这些神秘的感觉虽然看似毫无规律,但背后都隐藏着大脑高度复杂的运作方式。

不论是双处理理论还是与颞叶的联系,既视感和舌尖现象都是大脑活动和信息处理复杂机制的外在表现。

继续探索它们不仅能够揭开更多大脑神秘的面纱,还可能开辟出更多治疗神经相关疾病的新路径。

来源:科学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