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小就住在铁路边,总能看见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车厢连成一串,但很少有人去琢磨过,这些车厢到底是怎么牢牢连在一起的?
从小就住在铁路边,总能看见一列列火车飞驰而过,车厢连成一串,但很少有人去琢磨过,这些车厢到底是怎么牢牢连在一起的?
其实,火车车钩技术一百多年间的发展历程堪称一段工程学的传奇。
车钩的进化之路
过去的铁路运输,采用的是插销式车钩来连接车厢。
操作工人得先把两边的车钩扣在一起,再用插销固定住,一个环要严严实实地扣住,这样才能保证车厢不松脱。
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费工费时,而且稍有不慎还可能伤到工人。
而后,英国发明出了螺旋车钩。
这种设计改进了挂车的操作方式:只需将铁链挂在两边车钩上,然后拧紧中间的把手就行了。
这虽然简化了连接过程,但只能传递拉力,不能传递推力,仍需在车厢两侧安装缓冲饼以确保安全。
自动化连接的突破
随着火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的车钩技术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只要载重量稍大,就容易发生断钩事故。
而对于如何实现更安全可靠的车钩设计,工程师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美国铁路工程师伊利·汉尔顿·詹内在观察孩子们玩游戏时,突发灵感:孩子们两两一对,手挽着手,不正像车厢之间需要紧密连接吗?
于是他设计了詹氏车钩。这种车钩由钩舌、锁销、推铁组成,能够在两个车钩靠近时自动锁定,实现了自动化连接。
詹氏车钩的又一大优势是强度高。
1887年,美国铁路行业开始建议各车辆制造厂统一采用詹氏车钩,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火车车厢连接的安全性和效率。
车钩技术传播到我国
詹氏车钩在1890年前后传入我国,但是这个名字却引起了一场误会。
当时,国内把这种技术译为“詹士车钩”,听起来非常像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发明的。
许多人因此误以为车钩是詹天佑的发明。他对这个误会非常在意,主动向人们澄清。
为避免误会,他甚至在编著《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时,提议把“詹士车钩”改为“郑士车钩”。
詹天佑不仅注意技术细节,还特别注重民族精神在铁路建设中的弘扬。
这种精神同样体现在我国铁路工人对车钩技术持续改进的努力上。
现代车钩技术
虽然詹氏车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基本设计原理仍然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现代科技进一步升级了车钩技术。但无论多么先进,设计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变:确保车厢连接的安全、可靠。
随着火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承载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心血。
火车车厢之间的默契配合,不仅是一种技术的传承,更是一段浓厚的历史记忆。
火车车钩这种小小的组件,在每一次旅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连接车厢,也连接了铁路运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每次看到长长的火车平稳地驰骋在铁轨上,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博大精深。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小东西竟然有多么重要呢?
也许下次见到火车时,不妨多看一眼这默默无闻却极其关键的车钩。
来源:小杨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