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过去了,67只汶川地震搜救犬,全部离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2 22:46 2

摘要:2008年5月12日,残垣断壁间,一群特殊的“战士”用鼻子与爪子为人类点亮了希望——它们是全国67只参与救援的搜救犬,在废墟中定位了70%的幸存者。

2008年5月12日,残垣断壁间,一群特殊的“战士”用鼻子与爪子为人类点亮了希望——它们是全国67只参与救援的搜救犬,在废墟中定位了70%的幸存者。

冰洁:血染废墟的“第一响应者”


年仅1岁多的冰洁是江苏省消防总队的搜救犬,在北川幼儿园的废墟上,它挣脱牵引绳冲向一处缝隙狂吠,指引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困的6岁女孩任思雨。救援过程中,冰洁的鼻子和脚掌被玻璃划破,满嘴鲜血却未曾停歇,最终救出13人。当冰洁在2021年离世时,训导员欧阳洪洪含泪回忆:“它用一生诠释了‘战士’的意义。”

银虎:辗转三千公里的“铁血战士”


来自云南的搜救犬银虎与6只战友连续10天转战51处灾害现场,奔袭3000多公里。在都江堰、平武县等地的废墟中,它们定位206名被埋者,救出6名幸存者。

银虎的脚掌被碎石割裂,训导员只能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搜救。2014年退役时,它已落下满身伤病,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保持着英雄的姿态。

旺仔与来福:四川本土的“双子星”


作为四川省仅有的两只专业搜救犬,拉布拉多犬旺仔和来福在地震次日便抵达都江堰中医院废墟。旺仔钻进仅半米宽的缝隙,嗅到幸存者后疯狂刨地示警,最终救出3人。

在映秀、汉旺等地的救援中,它们共定位25名幸存者,脚掌被瓦砾划破却始终冲锋在前。


搜救犬的辉煌战绩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严苛训练与牺牲。


一只优秀搜救犬需具备“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特质,身价超万元。旺仔和来福从深圳警犬基地选拔时仅7个月大,每天食用30元专业犬粮,在爆破废墟模拟训练中形成“发现生命即吠叫”的条件反射。冰洁则需经历上百次重复指令训练,才能达到“一令一动”的精准度。


服役期间,搜救犬必须保持“单身”。旺仔曾因附近母犬发情躁动不安,但训导员陈明宇坦言:“一旦尝到爱情滋味,它们便无法专注任务。”更残酷的是伤病:冰洁因吸入粉尘导致心肺功能衰退,银虎晚年饱受关节疼痛折磨,沈虎(参与救出15人)救援后暴瘦10斤,落下终身咳嗽的后遗症。


训导员与搜救犬的关系,早已超越工作伙伴,成为生死相依的家人。


欧阳洪洪说:“训练时我是主导者,但救援现场冰洁才是指引者。”在北川中学余震中,重庆消防犬“海啸”舌头被玻璃划伤仍坚持搜索;旺仔在陈明宇疲惫躺下时,会温柔舔舐他的手臂以示安慰。


沈虎退役后与训导员沈鹏游历山河,最终安家成都;银虎的训导员每日为它按摩、梳毛,直到2018年它静静离去;冰洁晚年虽病痛缠身,仍会对着救援装备发呆,仿佛怀念昔日战场。


这些平均寿命仅10余年的生命,用短暂一生创造了永恒的价值:


犬类嗅觉比人类灵敏百万倍,能分辨废墟中活人与尸体的气息,而当时雷达探测仪常束手无策。

昆明搜救犬“金雕”为安抚群众恐惧,竟举起前爪敬“军礼”;北川最后一名获救者李宁翠被困164小时,正是搜救犬的示警让她重见天日。

冰洁救出的任思雨已成长为大学生,而全国消防系统至今保留着搜救犬纪念碑,每年5月12日,训导员们仍会带着鲜花与玩具,向这些“毛孩子战友”致意。


截至2025年,汶川地震的最后一批搜救犬已全部离世,但它们的爪印永远镌刻在人类灾难史最动人的篇章中。

正如训导员们所言:“它们不会说话,却用生命教会我们忠诚与勇敢。”

在生与死的裂缝间,这些四足英雄以最纯粹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至上”的最高礼赞。

来源:猫眼看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