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混圈子,吹什么大花幼年体

B站影视 2025-02-24 22:14 1

摘要:邓为和向涵之的《仙台有树》热播,也算让大家再一次见识到了“京圈公主”的实力。

不会混圈子,吹什么大花幼年体

邓为和向涵之的《仙台有树》热播,也算让大家再一次见识到了“京圈公主”的实力。

咱青丘卡戴珊千辛万苦熬出头,攒了个大局,没想到是替她人做了嫁衣。

三里屯三姐妹一缺二,独独一个向涵之倒显得没什么辨识度了。

近几月,三里屯姐妹先后出尽风头,有人手捧预制奖,有人搭档顶流降落春节档,最不起眼的如今也轻易搭上了古偶已爆小生。

真不得不感叹,京圈果真实力不凡。

图源|微博@李庚希Teresa

其实“三里屯三姐妹”的上位模式不是什么新现象,而是内娱传统艺能。

在“京圈”这个神秘组织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京圈公主”在娱乐圈乘风破浪(或兴风作浪),早成了无法忽视的一股力量。

与其用狭隘的视野审判这三姐妹,倒不如把视线放远些,给她们来个追根溯源。

也看看,几十年来,京圈公主们是如何盘踞名利场的顶峰,又如何沦落成大众口中德不配位的笑谈。

初代京圈“公主”颇具心气和实力,誓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绝非短视只会享受众星捧月光环的平庸之辈。

甚至在含男量过高的京圈中,能借力生风,自成一派。

时间上跨度长达20年,例如京圈的长公主,宋丹丹。

她的出身和业务本就出色,后与家世同样不俗的英达携手,成为了京圈最有实力的夫妻档。

婚姻期间,夫妻在话剧、影视行业全面征战,最标志性的战果自然是《我爱我家》,迄今是无法逾越的经典。

离婚后,宋丹丹的事业反而更上高峰,在英达及整个京圈不断失势的新时代,仍旧稳居娱乐圈的中心位置,难以撼动。

家世和自身实力是宋丹丹成为京圈长公主的底气。再往后,她就成了可以牵线搭桥的人。

与她相似的,在京圈从“好风凭借力”的局中人,逐渐成长为话事人的,还有几位。

刘蓓,典型的北京大飒蜜。

1991年她出演赵宝刚的《编辑部的故事》,初露头角。隔年,就凭《过把瘾》拿下金鹰女配。

后续刘蓓挑战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起步停车》等,逐渐垄断了京味儿喜剧女性角色,成了稀缺的“老北京文化活化石”。

1997年,她担任女主的《甲方乙方》爆红,还拿下获得百花影后,成为影史经典。冯小刚又趁热打铁创作了《没完没了》,巩固了她“御用女主”的地位。

《没完没了》是当年上映的电影中,唯一能让资方有赚到的作品。

能赚钱的才是有用的人,在京圈里本都属于边缘角色的冯小刚和刘蓓,自此开始跻身权力中心。

大众聊刘蓓,总爱聊她大胆且曲折,五婚再嫁前夫的婚姻。但这些流言蜚语都捆绑不住她,这也恰恰是她京圈地位的体现。

据2024年《中国影视产业报告》显示,刘蓓在京圈剧组选角决策中,拥有15.7%的间接影响力,仅次于葛优、陈道明。

显然,她已经成为了规则制定者。

与刘蓓异曲同工的,是梅婷

梅婷的伯乐是叶大鹰。还未进入中戏名声显赫的96班时,她就已经被相中成为了叶大鹰的女主。

1998年,当章子怡、刘烨、袁泉、秦海璐、曾黎等同班同学还在学校里发懵时,她已经被叶大鹰安排和张国荣合作《红色恋人》。

就这一部片,她就拿了一个华表影后,一个国际A类影后。

按照现在的说法,梅婷当年也是资源咖,但她不光自身实力硬,也颇有头脑。跟刘蓓一样,她懂得维持自己的唯一性。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筹备期间,因题材特殊,另一位备选女主徐静蕾避之不及,但梅婷却很坚定地要饰演。

此后她深耕家庭与现实主义题材,从《推拿》《手机》《新结婚时代》到《父母爱情》再到今年的《六姊妹》,成为了这类题材的首选演员。

图源|《影视风云路》

逐渐拥有话语权的梅婷,还为自己做美术编辑的丈夫鄢颇拉拢了不少资源。

因为梅婷,初出茅庐的鄢颇才有机会执导《新结婚时代》,此后还能任用袁泉、姚晨等京圈演员。

这么看,梅婷的女儿能出演《好东西》,也并非偶然。

而这一梯队最绕不过的,还得是位列四大花旦的徐静蕾

1994年,还在北电上学的徐静蕾与王朔结识,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漫长绯闻。

无论二人关系究竟如何,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徐静蕾在这几年中凭借一系列京圈班底的作品,迅速崛起成为一位国民级女星。

1998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能扛住同年的《还珠格格》的冲击成为经典,已经是不容易的成绩;此后的《开往春天的地铁》《我爱你》更让她斩获了不少重磅奖项。

徐静蕾是精明人,在其他大花还在成长期时,她已经揣稳了几座演员奖杯,迅速开启了转型之路,向着产业链的上游进军。

2002年,她首次执导的电影《我和爸爸》中,叶大鹰,姜文和张元三位京圈大导成了她的主演。

她演而优则导,大导们却得为了她回归事业起点,可见其地位。

《我和爸爸》为她赢得一座金鸡导演首作奖杯,两年后她又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拿下了一座国际A类导演奖。

手腕和运气真是缺一不可,出道十年,徐静蕾就把别人几辈子的奖拿够了。

接下来,自然就是更胸有成竹地规划自己的版图。

2010年,《杜拉拉升职记》试水职场女性题材,令她成为大陆首位票房破亿女导演。

2014年,又开创性地使用了顶流爱豆当主演,开启了京圈的流量化新时代。

再到近几年,稳扎稳打地捧出了自己的幼年体李庚希。

如今提到大花,大众往往会忽略徐静蕾这号人物。但失去了“花旦”的名头,未必就代表失势。

从李庚希一例便可知,当年需要靠人捧的丫头片子徐静蕾,如今已经可以成为别人的靠山了。

相比起来,一直被说成“初代京圈公主”的许晴,反倒没那么爽文女主。

她资源虽好,但更像是吃了京圈的百家饭起势的。没有单一可依靠的资源,所以她就做好京圈拉拢小生的工具人,《老炮儿》到《邪不压正》都是如此。

许晴的性格本就不适合当大佬,所以尽心替组织办事,是更适合她的路线。

可在她之后,“京圈公主”迎来了大幅度降级。乘风起飞的也不少,但几乎再没有谁能靠近权力中心。

京圈的本质仍没有改变,拼出身,比人脉。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时代开始了。

时间往后,2010年前后事业迎来高峰期的京圈公主们,工具人属性过重。

掌握资源时少了点主动权,又没有许晴那样可以托底的家世,即使有心转化资源,也往往还没来得及转化就没了。

所以她们存续的时间也不如以上几位。

例如正身处口碑危机的李小冉。

她凭赵宝刚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备受关注,后三度接拍赵宝刚的作品,逐步走上事业巅峰。

本来她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京圈都市情感路线的,结果事业上升期,情感问题闹成了法治事件。

她的对象鄢颇,也就是梅婷的前夫,被与李小冉前男友有关的黑社会砍成重伤。

图源|《经济法眼》

而李小冉和鄢颇的恋爱时间,似乎与男方的婚姻有所重叠,虽然梅婷出面替她澄清过,但李小冉的脑回路我们如今也是见识到了,完全是自个儿拼命往浑水里扎。

鄢颇复出,李小冉用婚姻为其宣传,赚足了热度。

再往后,李小冉还会称要“奉子成婚”。

图源|北青网

情深至此,最终恋情还是以BE收场。

而原本风光无限的李小冉,也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花边新闻,如今更是与黑红二字共生了。

可见闯荡名利场,清醒和智慧才是女人最大的筹码。

再说王子文 。

向来被当作“徐静蕾2.0”的她,事业轨迹自然也和王朔脱不开干系。

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王朔替她摆平了前司的不平等条约。

王朔谈到帮王子文的理由,很简单,文化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不是跟王子文,而是跟王子文的爷爷。

后续经常能看到王子文和王朔见面的场景。

王朔还把王子文引荐给了冯小刚和赵宝刚,这才有了后来王子文参演的《唐山大地震》《1942》等作品,也参与了刘蓓前夫张黎的《辛亥革命》。

后来再谈起王朔,王子文还是毫不吝啬对他的崇拜。

图源|《星月私房话》

可就在最有希望时,她却突然失踪了四五年。

哪怕后来凭《欢乐颂》重新起飞,至今也仍是星途坎坷。

按照原本的发展趋势,王子文或许有希望填补海清-马伊琍转型后的“30+都市女性剧”市场空缺,结果她自己先空缺了。

可见她握在手里的京圈资源并不多,又没能建立自己的唯一性,于是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以她的实力和资源,如果能尽早转化,话语权最起码要比现在高不少。

类似的还有景甜

景甜早期作品的资方,是京圈御用投资人之一。

对方真金白银地请了一帮京圈演员和国内外的实力派来给景甜作配。

投资嘛,总得要点回报,结果在景甜身上颗粒无收。

以最基本的工作关系来论,再受老板喜爱的员工,也始终是员工。

后面虽然口碑翻身,但资源也确实回不到从前的水平了,目前只能在内娱不温不火地拍着。

她们仨像一体同宗,起点比旁人高出不少,如果能聪明点,本可以让地位更上一层楼,结果只顾眼前,少为将来谋划,如今发展不尽如人意也是情理之中。

再往后的“京圈公主”,仍旧摆脱不了男女关系这条纽带。哪怕自己野心充沛,也不缺天分,但没能尽快掌握主动权,始终无法改变受制于人的命运。

名利场对女性很容易产生麻痹效应,一旦在成功中忘乎所以,便很容易忽视这个世界见风使舵的现实本质。

比方白百何。

白百何与前夫陈某凡结识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这是一部反映大院子弟青春的戏,而陈恰恰就是一位真·大院子弟。

这段感情是白百何主动的,俩人认识不到两年就结婚了。

婚后,白百何迅速生子,在她结婚生子的这段时间,虽然一脚迈进了京圈,可实际产出的作品并不多。

直到竞品王珞丹出现,点燃了白百何本就旺盛的事业心。

图源|bilibili@你的娱乐圈人脉

一部《奋斗》让王珞丹名声大噪,颇有弯道超车的趋势,于是白百何在采访中直接明示《奋斗》的出演机会,是自己不要才轮到王珞丹的。

但在2011年《失恋33天》上映后,白百何一时间在全内娱都找不到对手了。四年时间干成了票房第一女演员,影后拿了一堆,马上都要冲进大花梯队了。

但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

婚姻结束,也就意味着她的资源被就此掐断。

用一句“避之不及”来形容当时的京圈也不为过,一夜之间,仿佛白百何曾为这帮人带去的荣誉和money都不存在了。

直到近两年,京圈亟需扩张,才重新让白百何担当入局门槛,赐予了她工具人的身份。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在聊“转化”,而白百何的可惜之处是,她非常擅长将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反哺给为自己遮阴的大树。

可她却忘了转化一些养分给自己,好成长成另一棵大树。

且人脉经济是最残酷的,哪怕你已经身居高位,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登高跌重。

就好比演员出身的甘薇在嫁给贾跃亭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乐视的老板娘。

婚后她积极地把乐视的资源与京圈关联,砸钱砸资源地投资了一箩筐京圈的烂片。

也为她的“泰迪姐妹团”量身打造了不少剧,何其风光。

但后来乐视倒闭,二人离婚,甘薇在内娱查无此人,同样被避之不及。

依靠人脉,而不能成为人脉,毕竟是难以走得长久的。

对比来看,后生晓彤的命运就与她们截然相反。

同样是早期靠资源备受关注,后期被恋情高度捆绑,而关晓彤始终屹立的原因是,她就生在京圈。

当时的鹿晗接到滕华涛《上海堡垒》的资源,说不准也是她在牵线搭桥。

上映后,还有一帮混迹京圈的演员力挺,也算正式把鹿晗拉入京圈。

京圈公主一代代,可绝大多数人莫说手腕智慧,在投胎这一步就输了。这几年关晓彤的作品多数是摆烂式演技,但早年的作品累积了国民女儿滤镜,奠定了不少路人缘,如今时不时迸发的“遇强则强”演技还是能挽回口碑。

如今扑朔迷离的恋爱关系,和她最近兴起的事业心,还真有种熹妃回宫想要夺回“公主”的体面的架势。

最后,终于回到了开头提到的“三里屯三姐妹”。

纵观京圈公主们跌宕起伏的奋斗史,再回到这三位小花身上,难免有种断崖式的落差感。

三位出身都非富即贵,且背后都有大花撑腰,没吃过苦,没单独走过路,已没多少体面可言。跟前面那些拼搏厮杀的前辈相比,更只剩下戏来张口,奖来伸手的巨婴感。

这仨的发展轨迹,可称得上之前几代“京圈公主”的低配版。

李庚希,第一代的低配。

徐静蕾复制的是自己的成长路,为她扬长避短,资源精准投喂,趁着年轻尽快收割大奖。

只是前文也聊过,徐静蕾知道见好就收,也真的有点转型升级的才气。李庚希如今的演技算不上烂,但也不到能服众的程度,得奖更是收获群嘲。

其余京圈公主知道利用资源打造专属赛道,她走的是预制路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看哪个能砸中奖。

奖不属于她,属于她背后的大树。

长此以往,反而失了她的个人风格。

庄达菲,二代工具人低配版。

她的推手是姚晨,于是才有了2022年《摇滚狂花》的合作。

此后,姚晨没少为庄达菲站台,庄达菲的资源也逐渐起势。

众所周知,京圈一直有向外扩张的野心,庄达菲已经不像橄榄枝,更像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所以不管是《年会不能停》还是今年的贺岁片,在资本层面,她都是工具人。

但她不像李小冉、王子文,有让自己出圈的代表作,她参与的作品,更多是作品出圈,换个人演最终效果也一样,名利并不会落在她头上,反而带来了不少舆论。

但她如今被钳制得动弹不得,资源是要吃的,人是不出名的,这就是她的现状。

再过几年哪怕拿了什么奖,名利还是归京圈所有,她从头到尾都隐身,挨骂的时候就得出现了。

最后一位,向涵之

提到她,第一反应是恋情,这不又跟三代的“京圈公主”撞上了嘛。

但确实让她蹭出了不少热度,所以与邓为的cp营业才格外卖力。

但她似乎本末倒置了。

她既没有白百何的实力,能让自己在演技和个人风格中脱颖而出,又没有彤姐的国民度,能让自己禁得住绯闻带来的反噬。

她学到的皮毛,如何能让她在内娱如今生吞活剥的环境中全身而退。

但这却是最新一代“京圈公主“的现状。

面对差异化的三人,京圈共用了一套运作逻辑,有一种资本都懒得私人订制的散漫感。

用她们做媒介,为京圈的势力添一把火,最终都殊途同归。

于京圈而言,多一个少一个都没区别。

但是对个体而言,却大有不同。

“京圈公主”与行业圈层始终是商业合作的关系,商业追求的就是利益共生。

不管是刘蓓还是梅婷,又或是转型的徐静蕾,都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后开始扩张版图,让自己成为掌权人。

但是如今的三姐妹,京圈已经投注了不少资源,让她们被观众看见,但她们在商业关系中能回馈给京圈什么,让京圈继续任用她们。

靠绯闻升咖,还是靠继续充当听话的工具人?

京圈带给她们的虚假的繁荣,还能持续多久,她们自身的价值又什么时候才能被发现,这才是她们该思考的问题。

来源:烂番茄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