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教育空间趋势:从生态校园到文化地标

B站影视 2025-02-24 22:02 2

摘要:当教育建筑开始主动参与知识生产,空间本身就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这种"具身认知"的设计哲学,正在重新定义学习空间的存在价值——不再是被动容纳教育的容器,而是主动塑造认知的环境。

#行业观察

当教育建筑开始主动参与知识生产,空间本身就成为最生动的教科书。这种"具身认知"的设计哲学,正在重新定义学习空间的存在价值——不再是被动容纳教育的容器,而是主动塑造认知的环境。

本期专题,从近期的5个教育建筑项目,我们可以清晰预见:当教育空间突破物质边界,与城市、自然、文化深度联通,建筑终将成为丈量人类认知边界的维度标尺。

#01

梯田绿植与运河视野的生态校园

{ 越南 · 新中学与 STEAM 设计中心 / Flansburgh Architects }

越南的西贡南方国际学校(Saigon South International School)是一所独立学校,为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 K-12 学生提供大学预科教育。学校建筑项目包括两座新建筑:一座为中学,另一座为STEAM设计中心,由美国Flansburgh Architects担纲设计。

STEAM 设计设有五个科学实验室、两个艺术教室、独立的艺术工作室、一个 3D 艺术与版画制作室以及一个室内/室外艺术画廊。

两座建筑巧妙地位于一个宽敞的运动场和绿地两侧。它们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使用了明亮的色彩和起伏的曲线,与网格结构和谐互动。灵感来自越南 Sa Pa 的梯田,种植箱突出了建筑的曲线,搭配本土植物,既增添了视觉趣味,又打破了建筑的单调。风雨中,绿意盎然的植物更显生动。

项目紧邻Dia Canal,这一地理位置不仅彰显了该地区的独特风貌,提升了项目的可见性,还使其成为了服务于全城的大型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学校巧妙利用了这一显要位置,其蜿蜒伸展的阳台与潺潺河流相映成趣,为使用者提供了令人愉悦的水景视野。

#02

平衡传统文化遗产与校园功能需求

{ 印度 · 阿亚卡德 C.A.H.S. 学校/ Studio Acis }

Studio Acis设计的印度阿亚卡德 C.A.H.S. 学校则呈现出另一种空间智慧。C.A.H.S. 学校位于印度阿亚卡德的乡村,坐落于稻田之间,项目场地原先布满了质量不高、方向各异、年代不一的建筑,项目的目标是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并对学校进行提升。项目分为六个阶段进行,采取了保存、修复、适应性再利用、新建和翻修等策略,主要挑战是如何在预算限制内进行设计。

印度 · 阿亚卡德 C.A.H.S. 学校/ Studio Acis © Studio IKSHA

新建的行政楼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建筑的线性布局明确地确定了学校的轴线,突出了入口,同时划分了公共区域和私密区域。该楼包含会议室、教室以及灵活的礼堂。空间的规划高效且合理,确保了良好的管理。底层开阔,与周围环境相连,成为通向学校的入口。

© Studio IKSHA

第二阶段则是对高年级教学楼的翻新。设计从周围的建筑和传统的喀拉拉州文化中汲取灵感,为现有结构增添了外立面的柱子和屋顶,改变了空间的布局。走廊采用柔和的色调与光影变化,营造出宁静而宏伟的氛围。这些柱子和走廊现在不仅提供了遮荫和舒适的休息空间,还为互动提供了场所。此次翻新成功平衡了传统遗产与功能需求,促进了活跃的学习氛围、社交互动以及情感发展。

© Studio IKSHA

C.A.H.S. 学校始终秉持着传统与创新并重、文化根植于此且注重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是一个孩子们能够感到安全、放松的地方,也是一个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和协作的空间。

#03

工业建筑逻辑改造的学校

{ 葡萄牙 · Correios学校 / CREA Architects }

波尔图Choupos大街上的Correios Básica学校之所以叫Correios学校,是因为它所在的地方周围是40年代最初为Pereiró社区CTT员工设计的住房。CREA Architects的建筑方案以百年纪念计划中的杜罗花岗岩类型为基础,最初由两个对称的体量组成,每个体量有4间教室,两两叠加,共两层,通过中央楼梯通往上层。从楼梯间的中庭可以通往小区后面有顶棚的操场。

葡萄牙 · Correios学校 / CREA Architects © António Ataíde

该地块包括一个长方形体量和一个宽阔的操场,项目试图对其进行诠释和重新思考,特别是在新方案与可用区域的衔接方面,以及现有建筑与新体量之间的关系方面,新体量吸收了新的多功能区和图书馆区。

在对教室、公共区域和流通空间进行精心翻修的同时,新的建筑体量变得独立,与原有建筑的阅读空间对峙并相互影响,将穿孔波纹金属板表皮延伸至学校的新走廊。

© António Ataíde

为了在新学年重新开学,学校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新校区的建设,因此选择了工业建筑逻辑系统,该系统由楼梯和螺栓钢结构、半透明聚碳酸酯板和穿孔波纹板组成,可在现场组装,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同时还具有可拆卸性和可逆性。

#04

红砖语言对话百年陶机厂基因

{ 中国 · 陶溪川艺术学院 / 天津华汇设计 }

2019年,江西景德镇开展以“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综合保护开发续建”为题的集群设计。这个集群设计邀请了多位国际与国内的知名建筑师,天津华汇设计的设计内容是包含艺术公寓、展览展示、创作工坊、配套商业等功能的建筑组团“陶溪川艺术学院”。

中国 · 陶溪川艺术学院 /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魏刚

项目基地坐落于景德镇老城区中部原陶机厂地块内,紧邻陶溪川文创街区一期,场地位于西南端边界,与城市道路紧邻。原厂区保留有大量的单多层厂房等工业遗迹,区内植被保存较好。陶溪川艺术学院将服务于在陶溪川创作、研学的艺术家和艺术学生们,并提供交流、创作、生活的空间场所。

© 魏刚

建筑以组群的形式呈现,主要分为两部分,西侧为学院楼,体量较大,是服务于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学生的办公及公寓空间,建筑高度控制与沿街保留厂房协调。东侧为大师楼,体量稍小,是服务于艺术大师的办公及公寓空间,通过逐层的退级和大面坡顶,衔接和过渡其与周边建筑的体量关系。两组建筑通过架空在二层的钢连廊进行连接,既明确了建筑之间的联系,又强调了沿新厂西路的整个片区的入口空间。

© 魏刚

建筑中设置了一系列天井、骑楼、檐廊、庭院等可以避雨、通风的半室外空间,来应对景德镇夏季炎热多雨的气候。半室外公共空间也可容纳展览、表演、聚会等活动。

© 魏刚

身处老城区闹市,花砖墙体围合出静谧内向的居室环境,传达大隐于市的空间氛围。这种将厂房结构形式的立面外化,也暗合原陶机厂的环境印记;而砖的砌筑给建筑外立面带来的细腻变化,砖块本身的质感与灵活多变的砌筑方式,也创造出丰富变化的建筑肌理与空间体验。

© 魏刚

#05

城市更新的文化破局

{ 法国 · Gilbert Klein音乐学院 / GPAA architectures }

位于法国塞纳-圣但尼省,距离巴黎17公里的克利希-苏布瓦(Clichy-sous-Bois)历史上曾是一个朝圣和狩猎的地方,在近代当地建筑呈现出零散的形式,缺乏真正的联系。城市更新项目旨在开辟该地区,改善生活环境并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生气息。2018年,克利希-苏布瓦市启动新音乐学院的建设,这是一个文化、共享与多样性的场所,也是克利希-苏布瓦文化认同更新与发展的标志性象征。

法国 · Gilbert Klein音乐学院 / GPAA architectures © Gaëtan Chevrier

新音乐学院位于市中心的心脏地带,靠近主要基础设施(如Espace 93、橘园大厅、图书馆、市政厅等)以及一片大草坪,这个空间承载着大部分城市的节庆活动,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文化枢纽。

© Gaëtan Chevrier

建筑如同一组平衡的体块,既在景观中独立突出,又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由一层层叠加的结构组成,每一层都围绕着上一层旋转。设计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保留视野,确保18世纪橘园的景观不受阻碍。

学院共四层,由玻璃、混凝土和Corian实心面板材料构成,建筑的体块层层旋转,宛如一组平衡的结构。面板组成的网格借鉴了橘园的图案,其弯曲的形态响应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将音乐学院与周围环境连接,另一方面在更广阔的景观中作为地标。

来源:火车头美学

相关推荐